汪聲和的人物事跡
華西壩的進步學生
2006年12月6日,是冬日成都少有的晴天,為了寫作學術史隨筆《華西壩》,我去西郊采訪成都市委離休幹部蘇良沛先生。蘇老畢業於華西壩的齊魯大學,抗戰中先後有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和燕京大學遷到華西壩的華西協和大學,史稱“華西壩五大學”時期。蘇老給我提供幾張照片,其中壹張是1944年齊魯大學幾個同學的合影。他指著其中壹個清俊面影說,他叫汪聲和,在華西壩就是地下黨員。後來黨派到臺灣去,被國民黨以“蘇聯間諜罪”殺害了。
我意識到這是壹段鮮為人知的重要史實,開始詳細探問汪聲和的情況。時代久遠,留在蘇先生心中的記憶已有些模糊:
汪聲和與我同級,也是1943年進的齊魯,讀政治經濟系。他還有個弟弟叫汪聲鳴,那時也在華西壩的金陵大學讀書。
汪聲和壹邊讀書,壹邊在中央航空公司工作。他不住在華西壩齊魯學生宿舍,住在成都商業街“援華美軍招待所”。他關心同學,樂於助人。他經濟情況也比較好,還接濟過我。我曾找他幫我侄子補習功課。
他在華西壩很活躍,當過齊魯大學的學生自治會主席。1944年,“民協”擴大了,要發展,我動員他參加。以他的政治態度論,他自然應該參加。可他很誠懇地對我說,我已有組織關系了,有了別的工作。至於什麽工作,他不說,我也不便問。但有壹次,我向他要《英美之聲》,那是“民盟”編輯的壹種半公開的宣傳資料。他領我走到陜西街的壹家公館前,讓我等在外面。壹會兒他從裏面提了壹捆《英美之聲》出來。那裏是張誌和先生的公館,張曾是川軍的師長,到過延安,是民盟的主要負責人。因此憑我的直感他當時大概是在搞地下黨的統戰工作。
軍隊退休幹部甘克俊當年和他同系同級,她記得壹件百思不得其解的往事。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僅壹個月,美、英、蘇三國於2月11日同時披露了秘密簽訂的《雅爾塔協定》,內中有損害我國利益的條款。當時,蘇聯紅軍正從東北撤退,據說有拆遷工礦設備、把機器作為戰利品搬回國的事,還發生過打死接收撫順煤礦的礦冶專家張莘夫的行為,引起了壹些青年學生的不滿。壹些城市還發生反蘇遊行,喊出情緒偏激的口號,如“打倒赤色帝國主義”,“俄國佬滾出東三省”等。成都的部分學生也進行了反蘇遊行。中***地下黨則通過“民協”等外圍組織,動員進步學生,勸阻和制止這次遊行。
據甘克俊老師回憶:我和妹妹甘克超(時在華西壩讀金陵女大家政系)正走在順城街口,反蘇遊行的隊伍迎面走來,人群中我壹下子看到汪聲和。我很驚異,按說他平時都很進步,怎麽會參加這種遊行?這件事我在心裏擱了幾十年,最近我問過同學郎新康,郎新康告訴我,他也參加了那次遊行,那是壹種保護色。上級指示,要保存實力。
汪聲和1920年生於北京,1939年從北平第五中學畢業後,隨躲避戰亂的流浪潮南下昆明,考入“歐亞”。“歐亞”是1931年國民政府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辦的航空公司。二戰爆發,中德斷交,中方接管了德方股份,改為國營。21歲的汪聲和算是“歐亞”的“老人”。他原是機械員,1942年8月,“歐亞”新增重慶、成都和蘭州3個航線無線電通訊區,汪聲和由原來的機械員升任駐蘭州的無線電技師。(《上海民用航空誌》第十三章,通信導航)1943年3月,國民政府交通部與航空委員會在“歐亞”的基礎上組建中央航空公司,汪聲和派駐成都站,仍做無線電技師。
這年夏天,他胸前別上壹枚“齊魯大學”的校徽。
我遍覽山東大學(齊魯大學後來部分並入)和華西大學(後來汪借讀該校並在該校畢業)校史、四川暨成都的黨史,找不到關於汪聲和的只言片語。我求助知情者蘇良沛先生,他告訴我,有壹本《朝明學術研究社革命鬥爭史稿》上面有記。我終於找到那本由壹批老同誌自費編印的小書。書的前言寫道:
——這本“朝明社鬥爭史”,……反映了40年代中期,在中***地下黨領導下,在國民黨反動統治心臟地區——成都的壹群富有革命理想的大學生和青年職工沸騰的鬥爭生活。現作為內部史稿,敬獻給在鬥爭中壯烈犧牲的朝明社烈士們,並紀念朝明學術研究社成立四十周年——
書中壹篇重要文章是《悼念我們親密的戰友汪聲和烈士》,文中寫道:
l943年他考入齊魯大學經濟系,壹面工作,壹面上學。同時從事學生運動,進行革命活動。1943年經董必武同誌直接領導的地下老黨員陳甫子(陳寶珊、陳富梓)的介紹,加入了***產黨,以後他壹直幫助陳甫子同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陳甫子的事功,載於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印的《上海民用航空誌》壹章:
在上海民用航空業中,……抗日戰爭期間,……歐亞航空公司(簡稱“歐亞”)、中央航空公司(簡稱“央航”)內有地下黨員陳甫子(陳寶珊)、金鏗(金漢明)、馮謙(後退黨)。
汪聲和或許就是在陳甫子直接領導下的壹位與中***單線聯系的黨員。
汪聲和同誌是朝明學術研究社最早的成員和籌備人之壹。……在朝明社從事的學生運動,領導同學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他起了很好的影響和骨幹作用。……在齊魯大學學習期間,積極選修朝明社指導彭迪先、黃憲章等進步教授的課程,對經典著作愛不釋手。經常和同誌壹塊研琢。他和當時在金陵大學讀書的弟弟汪聲鳴都有電器方面的技術知識。由於家鄉淪陷,生活窮困,二人靠勤工儉學讀書,利用節假日、星期日為學校及同學修理電器,以微薄收入補助學習費用。
大學革命
在齊魯大學發生的幾次革命鬥爭中,如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學生參加青年軍、反對國民黨校長湯吉禾、爭取學生自治會領導權和《齊魯文摘》事件等,在黨的領導下,汪聲和同誌都站在鬥爭的前列。由於鬥爭的勝利,他在學生中也享有較高的威信,1945年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在壹個有81年歷史的著名的教會大學第壹次為進步勢力奪取了學生自治會的領導權。黨通過學生自治會領導的校內各類進步活動十分活躍,進步社團相繼成立,學生群眾積極參加各次革命活動。因此引起了反動勢力的恐慌。他們組織反動勢力,進行了對汪聲和和陳嘉勛(陳旗海)同誌的激烈圍攻。說他們“為***產黨宣傳”,是“赤色帝國主義分子”,要汪下臺。但汪、陳等在黨的領導下,在全校進步同學和華西壩各大學進步力量的聲援下,進行堅決鬥爭,反動勢力的陰謀終未得逞。
我註意到兩點,壹是文中汪聲和勇立潮頭的大無畏精神與那時黨的白區工作紀律不盡吻合。成都自1940年的“搶米事件”發生後,中***川西特委遭到很大的破壞,中***中央發出《關於成都搶米事件對南方黨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南方局實行“隱蔽精幹,積蓄力量;長期埋伏,以待時機”的方針。文中是不是有過當之處?其二他當年的住地——商業街美軍招待所也是蘇聯援華飛行員及其他外事人員聚會的場所(後來是“勵誌社”舊址,現在是四川省委大院。——作者註),反動勢力說他是“赤色帝國主義分子”,究竟是無中生有,還是他與蘇聯***產黨也有某種聯系?
1946年夏,齊魯大學復員回濟南,汪聲和轉華西大學借讀。由於他熱愛戲劇,作為特約演員參加成都太平街中國藝術劇團的開臺戲《清官外史》的演出,後又參加了華西壩各大學組織的《雷雨》、《日出》及郭沫若早期作品《湘壘》的演出。他參加演出從不挑選角色,態度嚴肅認真,深得導演肖錫荃的贊許。
甘克俊的講述也證實了汪聲和熱愛表演藝術。1945年下半年華西壩演出了曹禺先生的《雷雨》,演員幾乎全是齊魯大學的學生,她清楚地記得飾繁漪的是劉璣昌,飾周萍的是郎新康,汪聲和飾演魯貴……她還參加過對臺詞:
我和汪聲和是認識較早的同學,高中會考,我數學不及格。上了大學還得補考。這事汪聲和幫了我的忙。後來,他給我寫過信,寫過好多封不記得了。但最後我都全部退還他了。那時我還沒開竅,給他的回信是抄的壹些名著上的句子,大意是該趁著年輕多學些本事。他對此感到沮喪,此後我們就只是壹般的同系同班同學。
那時,救亡和讀書、革命和戀愛是壩上的多聲部合唱。
在此期間,汪聲和結識了成都藝術劇團的基本演員裴俊(裴哲鏡),後來他們結了婚。
他大學畢業後,偕夫人到了武漢,1947年8月到上海。為了黨的工作需要,他進入國民黨民航局任電臺臺長。上海解放前夕,黨派他到臺灣去工作。雖然任務艱巨,環境險惡,但他毫不動搖,毅然偕同夫人裴俊同誌壹起去了臺灣(《悼念我們親密的戰友汪聲和烈士》)。
按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已是東方地平線壹抹紅霓。但就在黎明初曙時,他們又臨危渡海,潛入臺灣,肩負著重大使命。
臺灣赴刑就義
在國民黨倉惶逃到臺灣之初,對進步勢力進行了嚴密的監控和血腥的鎮壓。汪聲和和夫人不久壹起被捕。在臨難時,他視死如歸,從容自若,頻頻向其夫人點頭致意,壹同英勇就義。
後經陳甫子同誌向黨匯報,組織上追認他為烈士。(《朝明學術研究社革命鬥爭史稿》,1987年,北京)
這段敘述過分簡略,且汪聲和夫婦刑場就義的敘述,很可能是依據小說或電影情節的推想。當時臺北的恐怖刑場,誰又可能身臨其境?
1990年代初,臺灣的部分檔案開始解禁,這件事的真相逐漸浮出。在臺灣公布的情治單位編印的《歷年破獲匪黨組織叛亂案編錄》、李敖審定的臺灣當局《歷年辦理匪案匯編》、王歡結集的《烈火的青春―――50年代白色恐怖證言》等書中,都記載了“蘇俄國家政治保安部潛臺間諜汪聲和李朋等外患叛亂”案及其歷史背景。其中在沈懷玉撰寫的《蘇聯間諜案》(《臺灣歷史辭典》“蘇聯間諜案”;臺灣《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匯編》第二集,1991年)壹文中這樣寫道:蘇聯間諜案汪聲和,北平人,齊魯大學畢業,原擔任航空公司無線電報務員,受蘇聯國家政治保安部(GPU)吸收,1949年2月與其妻裴俊(28歲,四川人)來臺,聯絡李朋(32歲,天津人,西南聯大歷史系畢業,美軍翻譯,紐約時報記者,來臺後任省政府新聞處秘書)。1949年5月情治單位偵破汪聲和與蘇聯通訊,1950年3月在臺北市廈門街逮捕汪聲和夫婦後,循供逮捕李朋,因此案牽連者有黃玨、黃正姊妹等***16人。1950年8月12日判決,李朋、汪聲和、裴俊、廖鳳娥等4人判處死刑;潘申慶、廖幹元、李光國、黃玨、黃正等5人判刑10年;郝侃曾等5人各判7年、2年徒刑;李寶謙、莊漢江交付感訓。
被捕經過
汪聲和夫婦被捕的經過,在上個世紀末魏大銘寫的壹本回憶錄《無形戰爭》中,曾有詳細的記載。魏是戴笠手下的紅人,是掌控電訊情報部門的頭目,抗戰情報戰中曾起過作用。1949年7月,撤到臺灣後,魏大銘是臺灣國防部技術實驗室主任,是蔣經國麾下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委員。他在書中寫道:
1950年2月,他所轄的臺灣情治部門從電訊監察上查獲,臺北廈門街133巷9號附近,有壹電波很強的秘密電臺。遂下令日夜埋伏監控,終於以電訊測向交集點下,鎖定二三戶日式住宅為目標。他們以分區停電、查戶口、修理水電、防空演習等借口入室查看,並無所獲。最後魏大銘親自出馬,重點搜查其中壹戶。他們從天花板、墻壁、地板,壹壹搜查,竟沒看出半點疑竇,就在要走出大門時,魏大銘再回頭掃視,突然發覺小客廳中壹小圓桌的柱腳特別粗大,與壹般家具不成比例。當即下令打開,裏面是套強力收發報機。
這正是汪聲和的家,原來,汪聲和直接受命蘇聯海參崴第三國際(按:魏大銘原文如此,但第三國際已於1943年解散,疑指其後繼機構***產黨情報局)。
1949年,汪聲和奉命先赴香港,會合裴俊,假民航局人員撤臺之便,混進臺灣,亦建立了秘密電臺,直接向海參崴和赤塔通報,甚至與中***大陸都沒有聯系。那時,第三國際類似全世界***產黨的總指揮部,各方情報匯集,直接供給莫斯科中心。斯大林對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疑懼極深,深恐與美國直接沖突,引起大戰,所以任何有關臺灣的情報都極有價值。這壹電臺被破獲,頓時切斷了第三國際與臺灣惟壹的情報來源。
當時臺灣保安司令部喜出望外,擬即刻披露案件,以耀其功。魏大銘急急阻止,對外不露聲色。他安排繼續和海參崴方面保持通訊,抓住機會全力灌輸美軍已經在臺的假相。這樣保持通訊達6個月之久,真真假假,使蘇聯疑懼不定……(黃惟峰:《軍史回眸―――臺灣如何度過1950年危機》)
諜報人員,壹輩子都生活在陰影中,以上轉述魏大銘書裏的內容,自然難判虛實,只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