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獨特的回民“小鼓高蹺”?
在沈陽的高蹺藝術圈兒裏,有壹種形式比較獨特,這就是回族的“小鼓高蹺”。
小鼓高蹺源於清乾隆末年的河北三河縣及北京通縣壹帶。光緒年間,河北壹帶的回民大批向東北遷移,老藝人鐵魯章等人把這壹藝術形式帶到了盛京。沈河區“回回營”地區是回族聚居區,此舞蹈在那裏很快就成了回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自娛性舞蹈。那時候,由鐵魯章等人牽頭,每年六月二十日在回民的大爾代節期間都要組織秧歌會,所以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鼓高蹺曾興盛壹時。後來由姜富貴、朱長友、竇慶珍等老藝人繼續主持到沈陽解放前,後由老藝人李清林、鐵玉發、朱蓮瑞等繼續主持,已有壹百三十余年的歷史。
小鼓高蹺出關後,經過幾代藝人的發展和完善,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它既不完全同於河北的“文蹺”“武蹺”,也不同於天津高蹺,它是根據高蹺藝術的特點和沈陽地區回族群眾的欣賞習慣在表演形式上和內容上,做了較大的更新。無論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風格、動作特點上,它逐步形成了壹套完整的、獨特的關東秧歌藝術。
小鼓高蹺每壹表演隊人數為二十人,在表演中只用兩面鑼、兩面鼓(***四人)進行伴奏,其余十六人在地面上進行表演。也就是說只有節奏、沒有旋律。
演員穿著長衫表演,不是短打扮;樵夫拿扁擔,漁夫持釣魚竿等這就是表演道具了。其隊形的變化全由大頭型指揮(武松扮相),這也是壹般秧歌高蹺表演所沒有的。
它的表演形式有兩種:壹為行進表演(俗稱“街趟子”),動作隊形變化較為簡單,時而交叉行進,時而走“二龍吐須”等隊形。
場地表演則為主要表演形式,時間每場需要兩小時左右,表演時的內容十分豐富。形式主要有:
前大場頗似戲劇中的序幕。秧歌隊進入場地後,大頭型棒響兩聲,所有隊員站好兩橫排,然後依照人物順序互換場地,忽走圓場,忽走單枷梨等。
下對子指每對兩人依次下場表演,依照人物扮相表現生活情趣。
武場為小鼓高蹺表演最為精彩階段。大頭型雙棒飛舞,動作有紮草、指棒、盤時、五下棒等。青白蛇、撲蝴蝶、漁翁摸魚、傻柱子及老座子的撲蝴蝶等逐漸把表演推向高潮。
最後再經過歌唱表演、“搭相”轉為後大場表演。
小鼓高蹺的重要表演叫“堆山子”。表演形式為:場地中央置壹口大缸,缸內裝滿酒,把酒點燃,在缸的後面用桌椅搭起有層次的臺子,所有的演員把蹺腿卸掉,圍繞酒缸跑壹圈,然後依人物的順序,坐在臺子上,由漁樵領唱,眾人合唱,唱滿人宮廷詩詞。其領唱、合唱都沒有伴奏,只清唱。
小鼓高蹺的舞蹈動作特點是,整個身體下沿有力,下肢微屈,走起來穩健,蹺腿劃地向外劃八字。上身稍後仰,左右微擺,手舞動起來不過眉,不抖肩,目不斜視。整個動作剛健有力,而不低沈軟綿。
鼓點或火爆、快速、激昂,或平穩、舒緩,整個的表演都隨著鑼鼓的節奏變化進行著。鼓點中火爆、快速、激昂的如“壹下棒”“五下棒”“過門洞”等,鼓點比較平穩、舒緩的如“老三點”“下對”“單枷梨”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大批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東北農村,學習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經加工改編後搬上舞臺演出。特別是學習了遼南高蹺以後,卸掉了腳下的木蹺,在舞臺上發揮舞蹈之長,創作了新型的秧歌節目。這種新節目既保持著來自高蹺所形成的風格動律,又塑造了新農民的形象,反映出當時東北農村新貌,深受群眾歡迎。其中,1952年遼東歌舞團創作的《大秧歌》,後又經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加工改編,使之更為完美,演出時為說明它是東北特色的節目,就冠以東北地名,稱“東北大秧歌”。它繼承了遼南高蹺之長,又融入了當地專業舞蹈工作的創造,成為從“遼南高蹺”向“東北秧歌”,從民間歌舞向舞臺藝術升華的開端,也是“東北秧歌”這壹詞的由來。
東北秧歌的風格總的特點是: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動律特點,從藝術上反映了東北人民的性格和農村的審美習慣,生活在這裏的人受山川氣候的熏陶,勇敢、粗獷、樂觀、好動。又有祖籍冀、魯、豫壹帶人民的勤勞、樸實、豁達的影響,遂形成堅韌、直率、倔強的性格。這便形成了東北農村人民喜歡色彩濃郁,線條粗獷的審美情趣,這種習慣也反映在民間藝術之中。強烈的音響,鮮明的節奏,粗獷的動作,高蹺和鼓樂符合這種審美要求。嗩吶壹吹,大鼓壹響,遼闊的原野頓時熱鬧起來,活潑、歡樂的節奏和舞蹈,給寒冷的田野帶來壹派生機,色彩鮮艷的服飾,踩著高蹺的表演,遠遠地就給人以溫暖的春意和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