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上調茅臺股價
隨著全球糧價的暴漲以及黑天鵝事件的頻繁發生,有著幾千年農耕傳統的中國,對糧食自給自足問題開始愈發重視。然而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國內的各大商超裏,壹些號稱“國民品牌”的副食品,卻有著濃厚的“外國血統”。
比如河南雙匯,控股方是美國高盛;銀鷺食品,是瑞士雀巢的下屬品牌;哈爾濱啤酒,隸屬於比利時啤酒巨頭百威集團。而相比以上企業,名字頗具“中國風”的金龍魚,外國血統更“純正”!雙匯、銀鷺、哈爾濱啤酒等多是被外資收購後,變成了外資品牌的。
而金龍魚,本身就不是中國品牌。如今更是因為股價暴跌,引發了19萬股民的焦慮。
在糧油生產領域,“油中茅臺”的金龍魚市值曾壹度比肩“當紅炸子雞”比亞迪。2021年1月,金龍魚A股市值壹度達到7861億元。與之對比,今年4月份,拿下“國內第壹車企”頭銜的比亞迪,總市值也才有7074.08億元(wind數據)。
但可惜的是,金龍魚高光之後便是低谷。在接下來的壹年時間裏,金龍魚的股價壹路下滑,已經從最高點的145.51元跌至如今的45元。市值更是在16個月內蒸發掉了5400億,僅剩2400億,跌幅達68.97%。這不禁讓我們好奇,金龍魚究竟發生了什麽?
上世紀80年代,受當時的國內吸引外資政策的放寬,馬來西亞著名富商郭鶴年領銜壹眾東南亞華僑,來大陸開展投資。與同壹時期進入內地市場的李嘉誠不同,郭鶴年的大陸投資並未局限於“樓市地產”,而是廣泛分布在商務地產、服務業、糧農加工等多個領域。
1988年,郭鶴年投資設立的南海油脂,其既是如今金龍魚品牌的母公司——益海嘉裏的前身,也是新中國第壹家私營油脂工廠。1991年,益海嘉裏向市場推出首款瓶裝食用油——金龍魚。也借此,郭鶴年在內地開創了食用油銷售的全新時代。
當國有糧油店還停留在散裝稱重階段時,包裝成桶的金龍魚已經走進了商超,開啟了市場化營銷。由於進入中國市場時間早,曝光率高,30多年來,很多國人壹直以為金龍魚是壹家中國公司。
那為何金龍魚這家壹度成為國內“糧油壹哥”的外企,股價會下跌如此嚴重?
經過後續30多年建設,“金龍魚”品牌食用油在國內已設立生產基地64座,是集油脂貿易、加工、生產、銷售為壹體的糧油巨頭。其市場占有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其中在2019年,市占率更是達到了40%。
那為何金龍魚的市值卻壹跌再跌?難道因為不是“本土企業”,便不被國人待見了?雖說如今很多人已經知道金龍魚並非民族品牌,但借助以往的口碑,購買金龍魚的人還有很多。而引發金龍魚市值暴跌的原因,有如下3個方面:
1、虛高的估值
其實,股價下跌的內在邏輯很簡單,就是大多數投資人不願以現在的價格,購買這只股票。而從金龍魚財務狀況分析,別說2021年高點的7000億的市值,哪怕是如今的2400億,很多人也覺得不值。
目前,金龍魚的市盈率(PE)高達500倍,這意味著靠凈利潤,股東們要500多年才能回本。這樣的回報率,誰敢來投資呢?
2、經營能力欠佳
根據已發布的財報,2022年第壹季度,金龍魚營收同比下滑10.97%。而根據2021年年報,金龍魚凈利潤同比下滑了31.62%,為其從2018年上市以來的最低。2262.25億元的總營收,只創造了41.32億元的凈利潤,凈利潤率僅為1.83%。對比同行海天味業,同年營收總額為250.04億元,凈利潤為66.71億元,凈利潤率高達26.68%,是金龍魚的14倍之多。
3、營銷模式守舊
除了剛入國內市場時開創多個“行業第壹”後,近些年來,金龍魚就陷入到了漫長的“創新乏力期”。
以營銷戰略為例,時隔多年,金龍魚的營銷渠道建設,依然局限於傳統的經銷制。在經銷商較少的早期市場,金龍魚可以通過與經銷商綁定的模式,實現贏者通吃。
然而如今隨著經銷商轉型成品牌商,以及中糧等國有品牌的“針鋒相對”,金龍魚即便增加每年的營銷支出,卻依然換不回以往的增長率了。
糧油行業表面看是壹個“本大利薄”,賺“辛苦錢”的行業。糧油企業從農戶手中將農作物收購後,會首先加工出麩皮、糙米等初級加工品,再經過清理除雜、調質、冷榨、過濾、毛油等步驟後,最終形成了走進千家萬戶的食用油。整套操作看起來簡單,實則大有講究。
目前,國內副食品巨頭海天味業每年研發投入達7.7億元,占總營收的3%。而金龍魚不但只投入2.55億元,且僅占總營收的0.1%。與海天味業相差近30倍。
不認真做產品、在新消費模式下不尋求轉型升級,即便曾是行業龍頭,在大浪淘沙下,終究會成為 歷史 。相信以郭鶴年的智慧,壹定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相信,金龍魚這個紮根中國30年的外資品牌,會有重返巔峰的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