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上甘嶺會戰
慘烈的上甘嶺會戰
戰前韓二師的壹個參謀帶著作戰計劃投靠誌願軍。而且由於白馬山戰役的需要,炮兵的支援不得不中斷,準備好的5天空襲行動也只好減為2天了,中國軍隊嚴陣以待,並且很快就表明他們打算繼續占據598高地——狙擊嶺壹帶地形。 美7師師長,韋恩·C·史密斯少將把占領“三山”的任務交給了由勞埃德·R.摩西率領的第31步兵團(在第二次戰役在長津湖被全殲,團旗也被繳獲的北極熊團)。雖然原先計劃只用1個營的兵力進攻,但是摩西上校及其官員們估計敵人的反擊壹定會比預計的要強烈,只用1個營的兵力去對抗敵人是不現實的,他們把占領“三角山”右翼的任務交給了邁倫·麥克盧爾中校指揮的第1營;把占領左翼的任務交給了羅伯特·H.紐博尼指揮的第3營,也就是說主攻力量在行動以前就增加了壹倍。
10月14日四時,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余架飛機對十五軍30公裏 防禦正面 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597.9537.7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誌願軍 守備部隊 覺得簡直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 波浪滔天 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沖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掉了,嘴唇和舌頭也被磕破了,甚至還有壹個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黃昏時,四十五師師長 崔建功 得知在白天戰鬥中失去了壹半的表面陣地,立即命令壹三五團團長 張信元 連夜組織反擊,奪回陣地。並讓二線的壹三四團團長劉占華即刻趕到師部,熟悉情況,準備參戰。
已進入坑道的第134團八連(前身是 八路軍第129師 警衛營三連,是134團戰鬥力首屈壹指的連隊)等炮火開始延伸射擊,就沖出坑道,首先攻下1號陣地,接著向3號主峰陣地沖擊,被東側壹個地堡火力所阻,八連兩次組織爆破均未成功,負責掩護的機槍手 賴發均 人槍俱傷,東南山梁上的8號陣地,四連壹位叫 歐陽代炎 的副排長,雙腿被炸斷後,毅然滾入敵軍群中,拉響手榴彈!八連奪下3號主峰陣地繼續推進,在攻擊9號陣地時被美軍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攔,十五軍曾集中十多門火炮轟擊也未能將其摧毀,苗族戰士 龍世昌 帶著爆破筒沖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了,壹發炮彈在他身邊爆炸,左腿齊膝被炸斷,但他仍頑強地向地堡爬去,終於爬到了地堡前,將爆破筒從射擊孔中插進去,地堡中的美軍馬上又將爆破筒推出來,龍世昌再向裏推,雙方僵持著,龍世昌用胸脯死死頂住爆破筒,就在這時爆破筒爆炸了,地堡與他壹起在火光中消失了,八連乘勢收復9號陣地。
美軍雖然占領了表面陣地,但坑道仍在誌願軍手中,坑道裏的部隊隨時可以與反擊的部隊裏應外合,對於美軍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坑道壹日不除,美軍壹日不得安生,因此20日以後的戰鬥就是以坑道為爭奪焦點。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積蓄坑道巖壁上的滲水,以解決缺水問題? 十五軍得知坑道情況後,就於21日晚派壹三四團二營教導員李安德率領軍警衛連的79人和壹三四團七連的17人借著夜色的掩護潛入597.9高地壹號坑道,傳達了軍師關於堅持坑道的作戰決心,並成立坑道黨支部,進行統壹領導。所有壹號坑道裏的部隊都編入八連,由八連連長李保成指揮。接著在坑道黨支部的領導下,對坑道進行了管理整頓,使得坑道部隊形成了壹個堅強的戰鬥團體,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美軍遭到重大傷亡後以韓軍來替換,立即在韓國部隊中引起軒然大波。韓國戰史中這樣記載美軍7師同第2師並肩作戰,進攻並占領‘三角’高地。然而因敵頑強反擊,截止25日的12天內,先後投入9個營作戰,傷亡2000多人,戰鬥演變成持久戰,因而將美7師防線交給了韓第2師。 不料韓第二師以東方人的思維和創造,對坑道的破壞比美軍更毒辣,他們用迫擊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氣彈、硫磺彈熏;用巨石塊堵洞口;用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通氣口;從坑道頂部鑿眼裝藥爆破 敵軍的破壞還不是坑道部隊最大的威脅,缺糧斷水才是最嚴重的, 美軍對坑道部隊與後方的交通線實行嚴密炮火封鎖,使得坑道部隊糧盡水絕。火線運輸員付出幾條生命的代價送進坑道壹袋壓縮餅幹,但幹燥至極的口腔和食道根本無法吞咽,饑渴成為最大的敵人。
11月20日四時,九連就發動了反擊,壹班負責主攻6號陣地,經數小時惡戰,終於將6號陣地奪回,而壹班也只剩高守余壹人了,天剛亮,韓軍的攻擊就開始了,高守余從天亮到黃昏,用手榴彈、爆破筒獨自裹傷而戰,擊退了韓軍六次沖鋒,這中間由於韓軍密集的炮火封鎖,他得不到任何支援,壹天就吃了口袋裏三顆祖國慰問團帶來的糖果,堅守住了至關重要的6號陣地。戰後,他被誌願軍總部授予“孤膽英雄”的稱號。到了黃昏時分,作為首批上高地的部隊三營經過三天激戰,已經連壹個完整的排都沒有了。武效賢只好將二營調了上來,考慮到已經指揮三天戰鬥的三營長權銀剛對地形、敵情都比較熟悉,指定由他繼續指揮二營。?
1952年11月25日,壹零六團順利完成使命將537.7高地移交給二十九師。戰史上壹般就把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結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