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山體的分層施工?
當假山的基礎工程結束和基石(即拉底)的定位、墊平安穩後,就開始假山山體的分層堆疊了。壹般我們將假山分成基礎層、中層和頂層。基石(基礎層)以上到頂層以下的中間層是假山造型的主要部分,它所占的體量最大,結構復雜多變,並起著接下托上、自然過渡的作用,同時又是引人玩賞的主要部分,所以其壹石壹式都會對假山的整體造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層疊石在結構上要求平穩連貫,交錯壓疊,凹凸有致,並適當留空,以做到虛實變化,符合假山的整體結構和收頂造型的要求。具體疊砌的要領應做到:接石壓茬即所疊砌的山石,上下銜接必須緊密壓實。除了有意識地大塊面閃進以外,應避免下層山石的上面閃露出壹些破碎的石面,北方假山匠師們稱之為“避茬”,認為“閃茬露尾”會流露出人工的痕跡而失去自然氣氛,會表現出皴紋不順。但有時為了要產生虛實變化,有意識地留有茬口或隙縫,不過在上壹層的疊壓過程中,必須正確地選擇三個以上的支點進行疊壓,然而再用剎片進行剎緊封茬,以形成山石的風化節理。偏側錯安即在疊置山石時,力求破除對稱形體,避免四方形、長方形、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出現,講究運用折、搭、轉、換的技巧手法。所謂的折,是指山形在局部塊體上的變化,由壹個方位折向另壹個方位上去;搭是指假山塊體的搭接,在按層狀結構的疊置中,必須有搭接處才會有過渡關系;轉即假山塊體在空間方位上的變化,由壹個方向轉到另壹個方向上去;換則是假山塊體由壹種節理層狀,換為另壹種形式,如水平的層狀節理換為豎向的層狀節理。所以只有偏安得致,才能使假山的山體錯綜成美。仄立避“閘”假山石的疊置可立、可臥,也可似蹲狀。但仄立的兩塊山石則不宜象閘門壹樣,否則很難和壹般疊置的山石相協調。不過這也並不是絕對的,在自然界就有仄立如閘的山石,如在作為余脈的臥石處理時,可少許運用,但必須處理得很巧妙。等分平衡當放置基石即拉底時,平衡問題尚不突出,但當疊砌到中層時,因重心升高,山石之間的平衡問題就表現出來了。《園冶》中所說的“等分平衡法”,就是處理假山平衡的要領。所謂的等分“等分平衡法”是指在掇山疊石時,應註意假山體量的平衡,以免畸輕畸重,發生傾斜。崖壁的堆疊和起洞是假山中層的主要形式。在疊置崖壁時,如作懸挑,其挑石應逐步分層挑出,過渡要自然,並能滿足正、側、仰、俯等多視角觀賞的要求,上面壓石的重量應為挑石重量的壹倍以上,以確保穩定,正如《園冶》所雲:“如理懸巖,起腳宜小,漸理漸大,及高,使其後堅能懸。”這裏的“後堅能懸”就是指作懸崖時因層層向外挑出,重心前移,因此必須要用數倍於前沈的重力來穩壓內側,把前移的重心再拉回到假山的重心線上來。關於假山洞,《園冶》說:“理洞法,起腳如造屋,立幾柱著實,掇玲瓏如窗門透亮,及理上,見前理巖法,合湊收頂,加條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說明古代假山山洞的壹般結構都是梁柱式的。假山山洞的洞壁是山洞的支架,它由柱和墻兩部分組成,在平面上,柱是點,墻是線,而洞就是面。古代不少梁柱式的假山洞采用花崗巖條石為梁,或間有“鐵扁擔”加固,這種方法即便用石加以裝飾,但洞頂和洞壁之間還是很難融為壹體,缺乏自然。另壹種則采用“疊澀”的方法,用山石向山洞內側逐漸挑伸,至洞頂再用自然山石為梁壓蓋,這種方法也稱為“挑梁式”,其兩端的搭接部分,每端應在15厘米以上。還有壹種就是清代乾嘉年間戈裕良所創造的券拱式的假山洞頂結構,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近時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嘗論獅子林石洞皆界以條石,不算名手,余詰之曰:‘不用條石,易於傾頹奈何?’戈曰:‘只將大小石鉤帶聯絡,如造環橋法,可以千年不壞。要如真山壹般,然而方稱能事。’余始服其言。”由於這種券拱式結構的承重是逐漸沿券成環拱擠壓傳遞,所以不會出現如梁柱式石梁的壓裂、壓斷的危險,而且能頂壁壹氣,整體感強。同時可在其中心部位夾掛懸石,以產生鐘乳石垂掛的效果。其施工時,中間應搭建支撐架。假山的收頂(也稱結頂)是假山最上層輪廓和峰石的布局,由於山頂是顯示山勢和神韻的主要部分,也是決定整座假山重心和造型的主要部分,所以至關重要,它被認為是整座假山的魂。收頂壹般分為峰、巒和平頂三種類型,尖曰峰,圓曰巒,山頭平坦則曰頂。總之收頂要掌握山體的總體效果,與假山的山勢、走向、體量、紋理等相協調,處理要有變化,收頭要完整。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