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幹預有什麽區別?多長時間才能解決問題?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正文章節) 01、輔導與心理治療有區別02、深入記憶的心理幹預技術03、我們系統化的深度心理幹預,壹般需要多久? 很多患者在聯系了家人和我們的咨詢助理後,會經常詢問。 妳們反復提到,妳們在臨床上采用系統化的深層次心理幹預。 包括深度催眠下的心理幹預技術,以及強化認知幹預。
這種“心理幹預”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到底有什麽不同呢? 以下詳細說明。
01、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有區別。 其實嚴格來說,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也有區別。 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也有區別,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首先,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資格審查單位不同,前者是國內權威的心理學機構或學會,後者是衛生部。
2017年底前,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和證書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頒發,是國家人社部認定的職業之壹。
心理學或相關專業大學或以上學歷者可報考; 非心理相關專業但具有本科學歷的人員,經相關培訓達到規定標準時數也可報考。
2017年,人社部組織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認定被取消(取得證書者仍有效),將考核資格轉移至心理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
近兩年來,權威性較強的心理咨詢相關證書有中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心理咨詢師專業能力課程證書》,以及中科院開展的心理咨詢培訓項目後頒發的證書。
總的來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輔導行業的進入門檻都很低。
這樣的好處是,雖然不是心理專家,但能力和素質都很好的社會人才可以加入這個行業。
但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心理咨詢師素質參差不齊,整個行業魚龍混雜,造成了許多不規範現象。
2019年,央視發布《心理咨詢行業亂象調查》,發現社會上壹些心理咨詢機構惡意拖延咨詢時間,誘導來訪者過度消費。
如果消費者希望退款或維權,個別機構威脅要公開咨詢時的隱私錄音。
而經過短短幾個月的理論訓練,培養出來的“心理咨詢師”,如果缺乏實戰經驗,沒有持續積極學習,沒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刻的感悟,往往對心理學壹知半解,存在很多誤區。
從壹些患者和家屬口中發現,很多心理咨詢師使用的“咨詢方法”具有諷刺意味,明顯違背了心理學原則和心理咨詢倫理。
心理治療師資格審查和準入門檻壹直很嚴格。
從身份上來說,心理治療師是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也就是說,心理治療師和護士、醫生壹樣,都是醫務人員。
圖為網絡心理治療師經國家衛生部組織審核,報考人員必須是醫療衛生機構內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人員。
考生的教育背景壹般是醫學相關專業,如醫學、護理學或臨床相關心理學等。
另外,理論上,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對象不同。
心理咨詢師的對象主要是心理亞健康的人和有壹般心理問題的人。
普通人面對家庭、學業、職業、婚姻的壓力,產生了壹些心理混亂和痛苦,找的壹般都是心理咨詢師。
他們達不到被診斷為精神心理障礙的標準。
所以,大部分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單位都是社會心理咨詢機構、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基層單位等,專業服務的。
心理治療師在醫療機構工作,面臨著被診斷為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
他們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加快患者的康復。
在大多數精神科,藥物治療是主流,心理治療是輔助和次要的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理論上的狀態。
目前國內醫院內心理治療師人員不足,無法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
所以醫院也會面向社會聘請優秀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提供服務。
但這仍然不能滿足臨床心理服務的需求。
所以,很多精神科醫生經過評估後,在醫囑中建議患者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等心理服務。
患者、家屬有了這個醫囑,就可以走向社會尋找合適的心理咨詢師。
如果精神科醫生沒有寫相關醫囑,那可能是認為患者目前的狀況不適合接受心理服務,或者這位醫生認為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沒有什麽效果。
如果患者、家人想自己去輔導,最好和醫生取得聯系,在接到醫生指示的時候讓他們寫下來。
如果醫師未發出相關指示,社會心理輔導員對患者實施心理咨詢,嚴格可能導致違法。
當然,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也有以下***同點。 首先,根據我國的精神衛生法,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都不能診斷患者,也沒有處方權。
只有精神科醫生才能進行診斷和處方。
壹般來說,在醫院工作的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會協助精神科醫生實施心理治療,而不是做出患者的診斷。
當然,有些精神科醫生自己取得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資格,成為雙重身份。 這樣,當然就可以診斷和開處方了。
但在社會心理咨詢師中,有壹小部分人違規操作,對前來咨詢的個體“做出診斷”。
這是嚴重的違法行為,請廣大患者、家屬提高警惕。
我再次強調,只有精神科醫生有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和處方資格。
其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認同”存在較大差異,但本質上,兩者所利用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理論、技術、形式基本相同。
照片來自網絡,既是心理咨詢,也是心理治療。 國內目前以精神分析療法、認知行為療法( CBT )和人本主義流派為主,還有催眠療法等。
近年來,正念療法在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中的使用也在增加。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也有壹對壹、團體治療、家庭治療等。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如果社會心理咨詢師專業規範、個人素質高、心理咨詢經驗豐富,對來訪者、患者的積極作用可能比醫療機構的心理治療師更大。
因為醫療機構治療精神心理障礙主要采用藥物和理療,心理治療是輔助性的,部分醫院甚至沒有接受心理治療。
我們接診過大學生抑郁癥患者劉可。 她於2018年至2019年多次隨父親到國內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北大六院就診,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
她爸爸給女兒找了壹個可靠的心理治療師,發現北大六院當時沒有相關服務,他非常驚訝! 當然,當時北大六院是否有心理治療服務還不確定,但國內大部分醫院精神科心理治療力量薄弱是普遍現象。
醫療機構心理治療師在醫療機構內地位低於精神科醫生,患者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費用難以報銷,心理治療師獲得的經濟收益低,工作成就感低,難以接受良好的心理學繼續教育和培訓,容易出現職業枯竭狀態,諸多因素導致工作動力不足、提供
另壹方面,社會心理咨詢師普遍收費較高,為了取得來訪者的信任和維持收入,他們通過參加培訓和學習相關課程來提高業務能力。
再加上社會咨詢資源豐富,方便大眾預約,很多人反而傾向於去非醫療機構找心理咨詢。
當然,在醫療機構的心理治療也有好處。
他們有精神科資源和背景,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在接受心理服務期間出現情緒癥狀急性發作,精神科醫生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防範危險。
02、深入內隱記憶的心理幹預技術我們經常強調,我們系統化的深度心理幹預與壹般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有很大不同。
為什麽會這樣呢? 在學術上,心理幹預沒有十分明確的概念和定義,主要方針是針對各種心理問題和精神心理障礙,利用心理學理論、技術使來訪者恢復身心健康。
因此,廣義的心理幹預包括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狹義上講,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基於傳統心理學理論和技術,根據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和精神心理癥狀,在其外部記憶層面進行處理。
通俗地說,就是分析和處理患者記憶和感受。
壹般的輔導和心理治療往往需要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甚至十幾年。
此外,基於臨床實踐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長期咨詢和治療的有效因素不是哪壹種技術或流派,而是在來訪者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師充滿信任的前提下,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的長期陪伴、心理支持、理性指導等
這個研究發現也得到了很多心理相關人員的認可。
我們深催眠下的心理幹預建立在最新的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理論,尤其是病理記憶和記憶再強化理論基礎上,主要包括深催眠下創傷修復技術( TPTIH )、深催眠下病理記憶修復技術( TPMIH )和深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 CRRDH )。
深度催眠創傷修復技術( TPTIH )和深度催眠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 TPMIH )可以深入患者內隱記憶水平,即在記憶水平上準確地回憶起遺忘,但會引起癥狀的病理性記憶(心理創傷和病理性積極情緒體驗)
如果在深度催眠下得到有效修復,這些病理記憶對應的癥狀會迅速大幅緩解,甚至可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失。
並在患者和意識層面上深入探討在深度催眠下發現的這些病理記憶,促使他們更合理、深入地了解這些事件與自身癥狀的關系,從中形成更積極的認知,增強自我反省能力,形成越挫越勇的逆商。
雖然患者認知水平上對影像來源於互聯網的探討,但並不是主流的認知行為療法,這暫且被稱為認知幹預的強化。
因為我們已經精準化找到了具體的病理記憶,加強認知幹預,可以更有針對性,患者的感觸、感悟會更深,感悟甚至是感悟。
當我們反饋給患者父母時,父母往往會被深深感動,甚至恍然大悟,讓我們清楚患者癥狀的根源和心理活動,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原因。
我們借此機會鼓勵父母更深刻的自我反省變化和提高,必要時向孩子真誠道歉。 父母經常承認和感謝,容易改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
換句話說,我們的臨床心理幹預技術所能達到的記憶水平更深,而且整體時間要短得多。
這與壹般的咨詢/心理治療明顯不同。
再加上,“心理咨詢”這個詞容易被要求文生主義。 這似乎是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和患者產生***鳴,傾聽,並給予適當的建議。 壹些家庭被稱為“聊天”。
此外,許多患者、家屬嘗試傳統輔導後認為無效或完全無效也是客觀問題。
部分青少年患者在剛接受心理咨詢時,可獲得心理支持。
心理咨詢師會認真、專註地聽我說話。 其中也有人能很好地產生***鳴。
這確實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幫助患者釋放負面情緒。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青少年患者會發現這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感到失望或抵制心理咨詢。
心理治療已在醫療機構內開展,但實際上,其依據的心理學理論和所采用的技術與心理咨詢並無本質區別,無法準確找到癥狀背後的心理根源,進行有效修復,因此效果發現緩慢。
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技術( TPTIH )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 TPMIH )差異較大。
在實施該技術之前,患者無需過度咨詢我們,釋放負面情緒,治療效果並不會顯著提高。
更何況,許多早年的病理性記憶患者已經忘記了。
所以,我們可以輕松與患者交流,了解大體癥狀、患者疑惑和恢復目標,進行簡單的理論、技術介紹和催眠敏感性測試通關後,在深度催眠下進入創傷修復和病理性記憶修復階段。
因此,為了與以往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有明確的區別,使用了“心理幹預”的說法。
此外,許多患者嘗試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但如果療效不佳,他們就會對其失去信心。如果他們遭受過輔導/心理治療的繼發傷害,他們可能會感到厭煩,甚至拒絕。
所以,我們采用“心理幹預”的另壹個原因是,這部分患者壹旦了解我們,就會誤認為這也是壹般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以免引起抵觸和排斥。
這確實不利於建立信任關系。
其實,我們的核心技術——深催眠創傷修復技術( TPTIH )和深催眠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 TPMIH )的命名、定義及分類尚未正式確定。
希望國內外精神心理學專家能不吝賜教,給我們更好的意見和建議。
03、我們系統化的深度心理幹預,壹般需要多久? 很多患者,家屬問我們的工作人員:“妳們的心理幹預壹般需要多久? 妳要做幾次深度催眠? 到目前為止,我們分享的案例報道沒有透露幹預時間的細節。
但咨詢越來越多,近期案例報道詳細披露了患者接受心理幹預的時間,以及深度催眠進行病理性記憶修復的次數。
我們最近分享的幾個實際案例的介入時間都在60小時左右。
那是接受了我們心理幹預的患者,壹般是這個時間嗎? 當然不是。
我們接診的患者中,心理幹預時間少的達30—50小時,多的達100小時以上。
我們對患者的心理幹預時間主要與五個因素有關: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度和合作度患者催眠敏感性如何; 患者理解力和家屬自我反省能力患者和家屬的治療目標。
看了案例報道,很多患者的癥狀都很復雜、很嚴重,甚至可以說是疑難病癥,但可能也有心理衛生工作者在驚訝,為什麽這麽短的時間內就能恢復。 我懷疑不排除某人,我認為那不是真的。
我們可以完全理解他們的驚訝和疑問。
我是個工作了17年的精神心理醫生,我第壹次出走的時候,我也認為藥物治療效果最好。
後來接觸心理學的時候,我也學習過、使用過精神分析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對於病理性的記憶、記憶、甚至理論的鞏固,我對我們現在創立的心理幹預技術也感到不可思議和懷疑。
但現在的我明白,很多事情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自身固有的知識、理論和技術限制了我們的認知邊界。
當我們意識到這壹點,敞開心扉去理解、去學習、去提高的時候,我們會獨立去深思,很多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都是想去理解、去實現的。
當然,我也知道,在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做以上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壹些人對我們的理解; 但我們也堅持只為了解、信任和認可我們患者的家屬服務。
圖為17年來,我們晴天心理(晴天身心醫療)在精神病學、心理學、教育學三大學科整合的無人區不斷探索,多學科診療) MDT )實踐中有了許多突破性的發現。
特別是核心技術——深催眠創傷修復技術( TPTIH )和深催眠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 TPMIH )的建立,我們已經進入了“精確精神心理學”的領域。
今後將繼續努力,早日實現高效、精準深度催眠下臨床心理幹預技術的復制和推廣,推動國內科學精神心理學發展,為更多患者家庭提供高效診療服務,早日戰勝苦難,實現回歸正軌。
#心理幹預治療# #冬季生活時間表# #躁郁癥#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