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第三代計算機的計算機發展史

第三代計算機的計算機發展史

發展階段 邏輯元件 主存儲器 運算速度(每秒) 軟件 應用 第壹代(1946-1958) 電子管 電子射線管 幾千次到幾萬次 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軍事研究、科學計算 第二代(1958-1964) 晶體管 磁芯 幾十萬次 監控程序、高級語言 數據處理、事務處理 第三代(1964-1971)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半導體 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 操作系統、編輯系統、應用程序 有較大發展開始廣泛應用 第四代(1971-至今) 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集成度更高的半導體 上千萬次到上億次 操作系統完善、數據庫系統、高級語言發展、應用程序發展 滲入社會各級領域 第壹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1946年2月15日,標誌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第壹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壹個明顯特征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1960年,出現了壹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壹些部件:打印機、磁帶、磁盤、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壹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和FORTRAN等語言,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和整個軟件產業由此誕生。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1- ):

大規模集成電路(LSI) 可以在壹個芯片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 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 在芯片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 (ULSI) 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芯片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 年代中期,計算機制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件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1981 年,IBM 推出個人計算機 (PC) 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80 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與 IBM PC 競爭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於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鼠標方便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