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 試試嬰兒推拿7招
嬰幼兒中醫推拿,自秦代開始即有記載;明朝時更將其發揚光大。針對嬰幼兒的穴位,本文特請中醫師示範7套0~3歲嬰幼兒適用的推拿法,步驟簡單、性質溫和,也能增進親子感情。現在就壹起來體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推拿精髓吧!
中醫嬰兒推拿的特點與須知
人體有經脈、氣血運行,推拿有助於打通經脈氣血運行,緩解不適。中醫嬰兒推拿可以當作平日保健之道,如身體燥熱、經常腹瀉與便秘等,皆可借由溫和的小兒中醫推拿來改善,並能促進親情交流。
寶寶生病時,亦可用來配合正規藥物治療,相輔相成。不過當寶寶的皮膚有外傷或皮膚發炎時,就不適合推拿,所有的中醫推拿法都壹樣。推拿年紀較小的寶寶時,力道要放輕,並可用壹點潤滑油或麻油推拿,減少肌膚之間的摩擦。
雖然每壹種推拿法都有主要的適應癥,不過即使沒有這些癥狀的寶寶也可以接受推拿(尤其像是板門穴這種促進消化的推拿法)。
每次推拿次數約50~300次,小寶寶的次數比較少壹些,大寶寶的次數則可多壹些,可約略自行拿捏,以家長方便為主,每天都可以推拿。等到癥狀消失了,就不用再推拿了,不過即使繼續推拿也不會對寶寶的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認識中醫推拿基本手勢
中醫推拿手法又可稱為「正骨八法」,顧名思義,即表示有八種手勢,本篇文章會運用到其中兩種,分別為「摩法」與「推法」。另外還會介紹到「揉法」,這些手勢在接下來的各種推拿中都會使用到。
●「揉法」:以大拇指輕揉穴道部位即可。順食針或逆時針方向皆可。
●「摩法」:以指腹或手掌來回摩擦穴道部位。
●「推法」:以大拇指指腹朝固定方向推。
第壹套-七節穴推拿法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骶成壹直線,也就是中醫師用手比的這壹段位置。
主治:當寶寶便秘或腹脹、腹瀉時,可稍加推拿七節穴。
作法:運用「推法」,沿著七節穴位,從下面往上推;再由上向下推,如此來回***推200次。
究竟要推拿左手或右手
其實左右手的穴道皆相同,位置壹樣,效果也壹樣,所以推拿左右手皆可。
第貳套-捏脊法
位置:脊椎兩側。
主治:寶寶面黃肌瘦、肚子脹脹的,毛發稀疏、常腹瀉與愛吸吮手指,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疳積」,簡單來說即為消化不良。
作法:從尾椎開始,輕輕捏提寶寶背部脊椎兩側的皮肉,雙手交替向前,壹直捏到大椎兩側(也就是照片上中醫師所比的脊椎位置上端),這樣才算是完成捏脊壹回,壹天約捏50~100次。
全文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Ma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