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炮轟金門
原因:
1、攻取金門
1958年8月2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言簡意賅地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臺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妳不撤我就打。”
2、防止臺獨
解放軍上將葉飛後來回憶,金門炮戰並不為攻取金門,而是壹場政治仗。2009年《大公報》亦聲稱防止“臺獨”勢力的滋長也是此戰目的之壹。
3、支援中東
1958年7月18日,中國***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世界上有壹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裏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壹個決定─炮打金門!”
毛澤東表示,中國民眾上街遊行示威是在道義上和政治上支援“中東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義支援不夠,必須有實際行動,攻打金門馬祖地區,牽制美軍在遠東的兵力。
擴展資料:
從開始到結束:
1958年8月23日, 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1958年7月,臺灣國民黨當局乘美軍進入黎巴嫩之機、叫嚷“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並於7月17日令其陸海空三軍處於“特別戒備狀態。”
為了打擊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竄擾和破壞,反對美國侵犯中國主權、幹涉中國內政的行為,中央軍委於18日作出對金門的國民黨軍實施懲罰性炮擊的決定。
8月23日、24日,福建前線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向占據金門島和馬祖島的國民黨軍隊和駛往金、馬的運輸艦進行警告性、連續性的大規模炮擊。擊斃金門防衛部3名中將副司令和數百名官兵,擊傷壹艘運輸艦和兩艘其他艦只,摧毀了大批軍用設施,封鎖了金門。
9月初,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繼續從各地調兵,加強臺灣和臺灣海峽的兵力,並派出軍艦、飛機直接為國民黨軍隊的運輸艦護航,把對臺灣海峽的侵略範圍、擴大到金門、廈門的中國12海裏領海範圍以內。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宣布、將領海權擴大到12海裏,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部隊奉命於9月8日、11日和13日、對金門的國民黨軍隊的運輸艦又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猛烈炮擊。
10月6日和10月13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和命令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炮擊再停兩星期的文告,前文宣布從10月6日起暫停炮擊7天,後文宣告再停炮擊兩星期。
10月25日,又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逢單日打,逢雙日不打,但均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此後,停停打打,持續多年。
其間,1958年10月20日,11月3日和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線部隊又對金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炮擊。但炮擊的目的已從懲罰性作戰變為政治性和戰略性行動,中國對外宣布了壹攬予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壹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同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從這壹天起停止自1958年開始實行的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行動。同日中國同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百度百科-金門炮戰
中國新聞網-炮擊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