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不堪壹擊,歷史是真的嗎?
光緒20年(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於是朝鮮向宗主國大清求援。結果大清分批派了軍隊去了朝鮮,但是發現起義還沒有鎮壓,就已經平息了。但是發現日本人也以護僑的名義也分批派兵來了。於是朝鮮就說起義平息了,妳們都回去吧。結果日本人不走了,於是清朝畢竟是宗主國,就代表朝鮮跟日本談判,結果談來談去,日本卻莫名其妙要協同大清改造朝鮮內政。
李鴻章看到日本人找茬,知道這事不簡單。但是李鴻章還是希望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讓日本撤兵。因為慈禧大壽要到了,舉國都在忙辦壽誕呢,心想天大的事情,等我們老佛爺辦了大壽再說不行嗎?
日本人當然不行,因為日本國內都經濟危機了,內閣都快要倒臺了。因為1888年開始,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壹個島國國內沒有市場啊,而且畢竟日本也才改革維新30多年,很多國內矛盾非常嚴重。所以日本讓妳早就做好計劃,攻占臺灣、吞並朝鮮,再壹步步侵占滿蒙,蠶食中國的“大陸政策”。
從1890年開始,日本就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從1893年壹直到戰前,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元,再集體提留全國公務員工資的10%,補充造船費用;甚至還有大批的日本女人下南洋去賺錢,寄回日本買軍艦。舉國上下士氣高昂,準備與大清賭壹場“國運”。所以妳說什麽都沒用,人家已經在磨刀了。
而當時大清處於洋務運動的“求富”階段,大清有錢。在海防和塞防大辯論之後,由李鴻章主持的海軍建設表面看起來,非常榮光。
1886年北洋水師的艦隊曾經開到長崎去保養,結果士兵和日本警察發生沖突,北洋水師總教習瑯威理(英國人)直接架起克虜伯305mm口徑的大炮,準備武力解決,結果李鴻章當然說不能打。於是派伍廷芳去談壹談,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這被稱為外交大勝利。但是伍廷芳認為不是架起大炮,這事沒那麽好談。畢竟北洋水師世界第六,亞洲第壹。
但是,從中法戰爭之後,有10年清朝再沒在打過仗。而1888年以後北洋水師再無新艦服役。所以無論是此前的淮軍還是北洋水師,都已經荒廢了,實際上淮軍戰鬥力下降得比海軍的軍艦還要厲害。
北洋水師不添軍艦,是北洋水師沒錢嗎?是被慈禧拿去修園子了嗎?還是被翁同龢卡著不給呢?
都不是,修造頤和園花費的260萬兩白銀,只是打著“海軍”的名義,由兩江兩廣湖廣各督撫聯合買單的。1884年大清就專門設立了“海防捐”了,這些錢根本不允許以其他名義挪用的。但是在1888年到1894年這6年間,新艦添不了,連彈藥補給都時有時無,這錢去哪了呢?如果告訴實際上連買鎮遠和定遠艦的錢都是借的,妳會這麽想?不但買這些巨艦的錢是借的,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錢也是借的外國銀行的。光緒大婚、慈禧大壽這些錢都的從國庫裏掏(內帑有錢也不用)。
但是買船買炮的錢的從外國銀行借,買“定遠”號和“鎮遠”號的錢就是借的德國德華銀行的。李鴻章為了省錢,更為了自己賺錢,買妳家船,妳得送妳家的炮,另外妳還得給我配教官,這就是當時的格局。
所以到了後期實際上清廷每年撥給海軍的200萬兩銀子,基本上不用通過戶部的手了,直接被用來來還利息了。打個比方,也就是說6年前,當別人還在用諾基亞的時候,妳分期10年付款買了個價值8000的愛瘋4,6年後妳貸款還沒還完呢,還差銀行連本帶利5000塊,人家只花了6000塊買了個愛瘋X。然後妳爸還說,他的愛瘋X才值6000塊,跟妳的沒法比,玩遊戲妳壹定贏。
所以後來就連開灤煤礦(大清朝廷開的)都不願將五槽煤(無煙煤)低價賣給北洋艦隊了(原因很簡單,賣給海外,賺大錢,賣給北洋艦隊,吃力不討好,沒錢賺),北洋艦隊用的竟然是冒黑煙的八槽煤。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原本15節速度的軍艦,只能開出8級的速度。本來已經在航速上已經和人家產生代際差了。
所以在這種嚴重不對稱的狀態之下,談判破裂。美英德俄的招呼,日本人根本不理。單方面動手了。
1894年7月23日淩晨,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都是因為“差錢”買回來的,戰五渣)。日軍甚至根本不顧及外國的態度,直接擊沈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
這事傳到國內,光緒帝大婚過後剛“親政”不久,身邊的清流入翁同龢等人實際上對海戰是根根本壹竅不通,教出來的學生光緒,只知道讓前線的將士奮勇殺敵。可惜海戰不是中世紀拿刀對砍。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整個戰爭分為3個階段,歷時9個月,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終結。
是實際上最主要的海戰的就是“大東溝海戰”,歷時不到5個小時。很顯然即便開戰的時候,海軍提督丁汝昌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工作。客觀的劣勢航速慢、缺乏快速炮這些暫不論了,北洋旗艦定遠艦在戰前只補充了55顆國產普通開花彈(就算演習怕是這個彈藥量也少了些吧)。
在海戰中,僅1.5小時這類炮彈就打光了。剩余的3個多小時裏,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灌了沙子的炮彈不是假炮彈,實際上實心彈就是這樣的)。但實際上此前海軍衙門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3071枚開花彈了,這些炮彈究竟去哪了到現在還是個謎。而日本吉野艦海戰結束後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開花炮彈1251發,各種機關炮開花炮彈6095發,彈藥仍舊極其充足。大炮口徑是沒有妳大,但是奈何人家數量多啊。
北洋艦隊是沒有準備,但是實際上當日軍的艦隊也沒有海戰經驗啊。看到冒著黑煙的巨無霸來了,也慌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日軍主動開始發動攻擊後,局勢就壹邊倒了,丁大人不管橫鎮縱陣,都要求“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在丁大人的傳統作戰方案裏,這種戰法是符合船艦的自身特點的。但是妳面對的對手早就和妳不壹樣了,日本船艦的炮位以及數量早就和北洋艦隊形成代際差了。
是戰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余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余人。
其實按照此戰結果來看,北洋水師也只是損失略高於日軍,而且主力尚存,並未完全戰敗。然而這種級別的損失,李鴻章承受不起,為保存實力,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希望通過陸路炮臺對抗日艦。因此日艦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這就是嚴重的戰略失誤。
果然掉鏈子的還不只是北洋水師已經落後的裝備,還有豬隊友。日軍陸軍配合作戰之後,沿海的陸路炮臺卻掌握到人家手裏,反過來打北洋艦隊。而在此前丁汝昌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可能發生,所以建議炸毀炮臺,結果“通敵誤國”這個大帽子就扣在了丁汝昌的頭上。更可氣的是,丁汝昌自殺成仁後,手下軍官牛昶昞盜用他的名義,與日方簽訂了《威海降約》,把劉公島的整個海軍基地裏的所有艦船統統送給了日本人。從此海軍之痛,壹痛就是百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