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消毒的常見方法
飲用水消毒的常見方法有液氯消毒、氯胺消毒、次氯酸鈉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線消毒。
1、液氯消毒
近幾十年來我國飲用水消毒普遍使用液氯作為消毒劑。液氯具有消毒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等優點,因此壹直以來被普遍采用。
同時,液氯屬於二類危險品,具有強烈腐蝕性和毒性,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而且某些原水在液氯消毒後產生的異味問題較為明顯,因此近年來部分城市開始采用新型消毒劑對液氯進行替代。
2、氯胺消毒
壹些城市給水廠采用氯胺消毒代替傳統液氯消毒來緩解上述異味問題。氯胺消毒會對本不含有氨氮的原水增加氨氮檢出幾率,氯胺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液氯消毒產生的三鹵甲烷、三鹵乙腈、鹵乙酸等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
但同時會大大增加含氮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因此,氯胺消毒與液氯消毒相比,其消毒副產物潛在風險尚且難以比較大小。
3、次氯酸鈉消毒
次氯酸鈉消毒主要有兩種方式,第壹,采購成品次氯酸鈉溶液運輸到水廠使用;第二,在水廠采用次氯酸鈉發生器現場制備使用,制備工藝壹般為鈦陽極電解食鹽水工藝。因為次氯酸鈉溶液化學性質不穩定,遇光遇熱時次氯酸鈉會分解,溫度越高,分解越快。
因此其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濃度會有損失,某地成品次氯酸鈉溶液采購質量濃度為15%,經運輸和儲存後臨近使用時質量濃度降至10%以下。因此,采用成品次氯酸鈉消毒的方式,必須考慮其在運輸和儲存時間內的分解損失,同時需要關註副產物氯酸鈉的生成量。
如果,水廠附近有次氯酸鈉生產廠家,可優先選擇成品運輸方式;如果運輸路途和時間較長,可酌情選擇現場發生裝置方式。
4、二氧化氯消毒
世界上二氧化氯消毒技術的使用晚於次氯酸鈉消毒。我國最早使用是1997年深圳觀瀾自來水公司於1997年率先使用。就目前情況看,國內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的水廠多為中小水廠,而且均采用現場發生器制備。
二氧化氯的消毒機理主要通過穿透微生物細胞外層進入細胞內部,破壞酶和DNA進而殺滅微生物。二氧化氯消毒可以較好控制傳統消毒中產生的三鹵甲烷和鹵乙酸的生成量,其主要消毒副產物為亞氯酸鹽和氯酸鹽。
目前限制二氧化氯消毒推廣的兩個瓶頸包括:成本偏高,更能體現其對消毒副產物控制的亞氯酸鹽法中原料亞氯酸鈉的價格偏高;原料中硫酸或鹽酸的運輸仍然存在較多危險隱患。
5、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在瓶裝、桶裝飲用水生產中使用廣泛,近年來臭氧活性炭工藝在生活飲用水消毒中也得到使用。臭氧消毒不具有持續消毒能力,需要輔以含氯消毒劑協同使用。
臭氧消毒相對液氯消毒速度更快,去除異味能力更強,因此臭氧在生活飲用水中更多地作為預氧化,用於除臭脫色、除藻並控制藻毒素、協助後續工藝段處理腐殖酸等大分子汙染物。臭氧消毒同樣需要關註和控制消毒副產物生成量。
6、紫外線消毒
紫外消毒作為物理消毒方式,可以避免消毒副產物問題;但它對飲用水沒有持續消毒能力,需要與含氯消毒劑聯用,以保證管網末梢水具有持續消毒能力。而且,研究表明,復雜水質比如濁度色度會削弱紫外消毒效力,尤其腐殖酸的存在會大幅降低紫外消毒效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氯胺消毒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紫外線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