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喜事要分糖?
從前,新人們結婚,總是買很多的散裝有糖果,分發給鄰居,鄉親及來的賓客,以示新人們的殷情,甚至於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在擡新娘過門的沿途上壹路撒喜糖,以喜糖鋪路,這些風俗至今仍在不少地方延續。
漸漸地,人們不但要求結婚送喜糖,更要求壹份體面與實惠,過多的浪費撒糖已不太被城市裏的人們所接受。所以就出現了新人結婚用塑料袋包喜糖的習俗。還記得我們的父輩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結婚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買回不同品牌的糖果,裝在紅色的塑料袋中,每人兩包發送出去。壹般每包都是裝八粒糖果的,兩粒壹樣的,統***是四個口味或品牌的,這樣的稱為什錦喜糖。至於喜糖的包裝,起先是用紅的紙包上八粒糖送人了事。後來發展成買回塑料袋,向工廠裏借個小鉛印機回來,在袋上印上大大的喜字。最後竟然有印好大紅喜字的塑料袋賣了。這些陳年的往事現成想來還是壹種樂趣。即將成為兩親家的兩戶人家,在休息日起,聚在壹起說著家常,地上是壹大盤壹大盤的糖,邊上是裝成了袋的喜糖,還時不時地拿將成為夫妻的新人們取笑...
更不知何時,喜糖開始了它的劃時代的革命,原本討口彩的八粒裝的喜糖變成了六粒,再後來變成了兩粒。喜糖開始輕裝上陣,但對品牌的追求卻是與日俱爭。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奶糖了,取而代之的是巧克力。
在喜糖內容變革的同時,喜糖的外在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不再滿足於塑料口袋了,紙包裝應勢而生。原先只是壹個方方正正的小盒子,印上喜字或是蝴蝶結就是壹個喜糖盒了;之後,人們對喜糖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出現了別於傳統意義上的紙盒,球形的,轎形的,派形的,包形的...喜糖盒也開始登上大雅之堂,甚至於變成了婚禮上的壹個小亮點。
可是,妳知道嗎?在中國喜糖變革的同時,西方國家也有喜糖,他們的喜糖也在日新月異。原先,西方人結婚都會在聚餐後準備壹些小禮品送給親朋,作為回禮以感謝親朋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婚禮。壹般也取與中國人相同的用意,用糖果或巧克力來表示新婚的甜蜜,請眾人分享。壹般總是選擇蛋形的巧克力或糖果,在每個塑料包袋中裝上若幹,分發給每位親友。
之後,人們發現,喜糖不貴多而貴精。壹個成功的婚禮,要人們長期地記住它,喜糖確實幫了不少的忙。於是,應運而生的是非常女性化的蕾絲包裹的巧克力,它不但是喜糖,更是結婚當天的小裝飾。親朋們拿回家後,舍不得打開,而將其放在書桌上做為擺設。這樣,新人們的婚禮就會被人們記住。
當生活節奏開始變快,辦公室文化開始興起時,人們發現,每每不定時地就會在辦公桌上看到兩盒喜糖,但卻不知又是公司哪位同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以,訂制的印上新人名字的喜糖盒開始風行走俏。這不但說明了這是兩個人獨有的喜糖,更向周圍人發送著宣告自己成家的訊息。所以,這樣的訂制喜糖盒壹經出現,便讓新人們爭相傳送,這陣喜糖風也從西方吹到了東方,並有國際化的大壹統趨勢。
但是,西方人送喜糖也與我們有異。壹般新人們訂制喜糖都會訂制不同的很多種顏色,大多會有四五種顏色的包裝盒,並將它們壹排壹排地放在宴會廳出口的長臺上。來賓們在散宴之後,都會自行到臺前取上兩盒,中意哪兩個顏色,就取哪兩個顏色的。這樣既避免了席間發喜糖的尷尬,也使得來賓們各取所好。這樣的喜糖文化是否值得我們借鑒壹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