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範麗青的人物經歷

範麗青的人物經歷

範麗青16年前,範麗青作為壹名大陸記者第壹次興奮地抵達臺灣時,她沒想到會引起全世界那麽大的反響;6年前,當她作為首批新華社赴臺駐點記者抵達臺灣時,“狗仔隊” 般的追蹤讓她身心疲憊;而這壹次,2007年11月14日,作為首位國臺辦女發言人,媒體的再度關註或許已讓她信心滿滿了。

當了壹回“大熊貓”

1991年8月12日,臺灣海峽壹次漁民糾紛使新華社記者範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鋒成為1949年以來首次赴臺采訪的大陸記者。“‘大熊貓’和‘春燕’這兩個稱號,我到現在還很自豪。”範麗青在談到自己第壹次赴臺經歷時說:“當時媒體評論我們,壹個是像‘大熊貓’,大家都想看壹眼;壹個是像‘春燕’,我們飛過了海峽,預示著兩岸新聞交流的壹個新的春天。”

的確,當前壹天晚上還輾轉反側的範麗青首次踏上寶島臺灣時,心情格外激動。她沒想到會受到如同大熊貓壹樣的待遇。第二天,臺灣媒體用了整版的篇幅報道她。《聯合報》形容範麗青“文筆不錯,身體瘦弱”,甚至有的臺灣女記者還註意到範麗青“發型很好”。和臺灣打交道多了,很多臺灣人都知道了這位“言談風趣幽默”“平常總是帶著爽朗笑聲”的大陸女記者。

與臺情報人員鬥智鬥勇

十年後的2001年2月8日,範麗青和同事陳斌華作為新華社首批駐點記者抵達臺灣。第二天,臺灣媒體就播出了臺灣情報人員跟蹤他們的報道。

“她很坦然。老實說,我們早有心理準備。”陳斌華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範麗青在面對臺灣情報人員的監聽和跟蹤時,沒有絲毫的害怕。有壹次,範麗青發現自己房間的紙簍被人偷偷翻動過,就理直氣壯地在電話中將這些人“臭罵了壹頓”,而且有時她也會很不客氣地回應那些“討厭的人”。由於房間裏無時無刻都受到監聽,範麗青就選擇在外面邊走邊聊天的方式,與陳斌華討論壹些工作問題。

範麗青作為新華社在臺灣的駐點記者,也為《國際先驅導報》發回過不少優秀的報道。其中《7小時,直擊臺灣“公投法”表決鏖戰》壹文就是本報編輯請範麗青所寫的。本報同事在談到範麗青時,感受挺深,“她很嚴格,編輯向她約稿前都必須十分了解情況才行。而且她很有個性,喜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材。”

閩南口音也是優勢

去年7月,範麗青從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調任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這個消息對於熟悉範麗青的人來說,並不覺得意外。對政治的追求,促成了她職業的轉型。對此,範麗青說:“無論做什麽,最重要的是為了兩岸和平努力。”

作為壹個“臺灣通”,範麗青在很多有關兩岸關系的研討會或者座談會上,都以專家身份出席。她很早就表達希望“兩岸媒體互設記者站”,“政治幹擾要減少”。從前作為記者的範麗青,只能靠壹支筆來批評“臺獨”;如今轉為國臺辦官員的她,推動兩岸交流的雙手,顯然更加直接有力。不過,就自己11月14日首次作為國臺辦發言人出席例行發布會的表現,範麗青也坦承“有點緊張”。發布會上,臺灣中天電視臺的記者詢問她第壹次當發言人的感受時,她笑著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私下談”。事實上,第二天,範麗青和幾位對臺報道的記者壹同吃飯時,就很自然地談起了她的感受。範麗青覺得自己當時太過於註重要說好普通話。

陳斌華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因為她是閩南人嘛。她很努力想把普通話說好,技術上的層面考慮過多,使她的回答顯得有些堅硬,有點不夠輕松自如。大家都建議她不要在乎普通話標準與否,帶有閩南口音會對臺灣百姓很親切。大家都相信她以後會表現得很好。”

“這位新聞官正借著流利的閩南語和女性特質,以溫和柔性的形象,拉近與臺灣媒體、民眾的距離。”《聯合報》如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