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朝花夕拾 "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這段文字什麽意思

朝花夕拾 "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這段文字什麽意思

意思是:不議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兩種觀點從古到今也沒論清楚,只是各家自持觀點而已。

原文:

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

人與動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似乎不太大。動物在饑餓的時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時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敵攻擊,保護自己和同類。這就說明動物同我們人壹樣有知覺和感覺,它也是有情。有知覺與感覺,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點。

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在何處呢?人有智慧、有覺悟,智慧與覺悟是人最超勝之處。動物的智慧與覺悟無法與人相比,動物的所有行為基本上是本能反應。

動物也能夠做事情:幾千只螞蟻能夠大規模有組織地搬家,蜜蜂的群體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鴿子飛出去都很整齊,鴨子在河中遊泳都排成隊列,它們都有團隊精神,能夠互相依靠。但它們解決的問題很有限,更多的狀況下仍是被動無奈的,只能任人宰割。

它們是畜生,墮在三惡道,本來就是在痛苦的果報當中,無力自拔,因為沒有智慧,不能覺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或有菩薩,觀畜生道而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癡報,經無量劫難出離故。”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不能覺悟,與動物就沒什麽差別。如果只會吃飯睡覺,就與畜類無別了。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凈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麽,人的智慧和覺悟表現在哪裏呢?儒家講“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對內提升自己的德行,條件具足時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的人生觀。事實上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當皇帝做宰相的只是個別,大多數人無法做到,

但他們追求內在生命的提升、圓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確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論語·學而篇》中談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的意義都講了出來。

擴展資料: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三·壹八”慘案。

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壹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幹社會生活風貌,是壹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鬥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