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是哪個朝代的人 明朝三大才子之楊慎簡介
楊慎,壹個畜生與書香門第世家的才子,據記載,楊慎7歲能頌詩,11歲能寫寫近體詩,12歲之時更是名揚整個國家,21歲的時候蟾宮折桂多得狀元之名,看到楊慎的履歷妳真的不能不感嘆壹聲天資聰穎,他的詩作有很多都是我們曾拜讀過的,想知道楊慎是哪個朝代的人嗎?壹起來看明朝三大才子之楊慎簡介。
慎是哪個朝代的人楊慎,明朝的三大才子之首,他是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之子,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明代文學家,新都(今屬四川)人。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人皆驚嘆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正德六年(1511年),殿試第壹,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
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眾臣因“大議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余年,死於戍地。
明朝三大才子之楊慎簡介楊慎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壹月初六日(12月8日),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為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歲時,他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壹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吊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為贊賞,復命擬《過秦論》,其祖父讀了之後,自矜謂:“吾家賈誼也”(陳文燭《楊升庵太史年譜序》)。
有壹天,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要求他寫壹首詩加以說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寫詩雲:“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他十三歲時,就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並稱楊慎為“小友”。
楊慎先存詩作兩千多首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淒婉。《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裏樓。"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楊慎詩作揭露了百姓疾苦他也有壹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詩中指出,"疏浚海口銀十萬,委官歡喜海夫怨",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億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觀刈稻紀諺》中托老農之語,說"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幹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沈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類作品。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敘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沖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
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壹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於役江鄉歸經板橋》:"千裏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真如謝□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