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皇帝寶座後面的書法作品的名稱

皇帝寶座後面的書法作品的名稱

正大光明

漢語拼音: zhèng dà guāng míng

釋義:心懷坦白,言行正派。

出處:宋·朱熹《答呂伯恭書》:“大抵聖賢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達。”

示例:這會兒講走門路,~大道兒,自然要讓連公公,那是老牌子。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壹回。

正大光明 匾額

原來是順治帝所書,康熙摹勒上石,原跡藏於故宮禦書處,乾清宮懸掛的是乾隆摹拓的,後來嘉慶宮火,匾額被燒毀,嘉慶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現在所懸掛的應當是這個時候的吧。

補充:乾清宮正殿高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禦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這個匾的背後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采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壹式二份,壹份放在皇帝身邊;壹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壹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後期,由於鹹豐皇帝只有壹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圓明園四十景之壹——正大光明殿

圓明園盛期寫景圖,1744年(乾隆九年)宮廷畫師沈源、唐岱繪“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壹。原圖僅壹套,今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圓明園大宮門內七間大殿題額“正大光明”,是皇帝在園內舉行朝會、接見外使的正衙。功能類似故宮太和殿、保和殿。建成於1725年(雍正三年)。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年)訪華,所帶英王向乾隆帝祝壽的禮品陳列於此殿。1860年10月英法聯軍蹂躪圓明園時,此殿是侵華頭目的臨時指揮部,隨後被縱火燒毀。

園南出入賢良門內有正衙,不雕不繪,得松軒茅殿意。屋後峭石壁立,玉筍嶙峋。前庭虛敞,四望壁外,林木陰湛,花時霏紅疊紫,層映無際。

勝地同靈囿,遺規繼暢春。當年成不日,奕代永居辰。

義府庭蘿壁,恩波水瀉銀。草青思示儉,山靜體依仁。

只可方衢室,何須道玉津。經營懲峻宇,出入引良巨。

洞達心常豁,清涼境絕塵。每移雲館蹕,未費地官緍。

生意榮芳樹,天機躍錦鱗。肯堂彌厪念,俯仰惕心頻。

註: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正殿。殿後玉嶾嶙峋的石山,叫壽山,山體今仍在,唯玉筍皆不可復見。庚申之役,英法侵略軍搶掠燒毀圓明園等西郊諸園時的指揮部即設於此。

“正大光明”匾和秘密建儲

參觀故宮博物院,當妳步入紫禁城內廷(即後三宮)的第壹座大宮殿——乾清宮時,壹座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的建築物立即展現在眼前。這個無比瑰麗的宮殿,近年剛經過壹番修繕,氣宇軒昂,光彩奪目。人們只要舉目瞻望,就會看到殿堂正中高懸著壹塊巨大的匾額。這是壹塊墨拓紙匾,上面書有四個白色的大字——“正大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白色已變為黃色了。

這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字,是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後,進住紫禁城裏的第壹個皇帝——世祖順治的親手“禦筆”,爾後又經過康熙帝壹番摹勒刻石,今所懸掛的乃乾隆帝的再次臨摹。“正大光明”這四字來自《周易》:“大者,壯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也。”(《周易·大壯·彖辭》)“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周易·履·彖辭》)這就是說要使皇位穩固,必須效法天地,順應人情,從而表明他們的統治是正大光明的,可見封建皇帝用心之良苦也。這塊匾額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了。

歷盡滄桑的“正大光明”匾額,有壹段關於清朝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掌故。據記載,康熙帝在位六十年(康熙紀年***六十壹年)。清朝規定,新皇帝接位,至第二年才改紀年),他有兒子三十五個,究竟皇位該傳給哪個皇子?當時釀成了皇族內部壹場極其尖銳復雜的奪權鬥爭。清朝原沒有明確的立儲制度,也不實行漢族皇帝的傳統立長制。直到康熙帝二十二歲時,他才決定要確立皇儲。然而,這個八歲就登基的康熙帝在許多問題上都雄才大略,而在立儲問題上卻優柔寡斷,又多猜忌,以致立誰為太子壹事,左右不定,立了又廢,廢了又立,莫衷壹是,曠日持久,最後仍不能確定,從而造成了皇子之間長期的傾軋和骨肉相殘。在這場奪嫡的政權鬥爭中,陰險狡詐、善於機謀的皇四子胤禛終於獨占鰲頭,他就是雍正皇帝。對於雍正帝的上臺,至今說法不壹。有的說他篡改了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也有人說,他毒死了康熙,弒父假傳遺命,等等。這壹公案,事關宮廷內部機密,長期難於考證,而今仍無定論。但是,有壹史實卻很清楚,即雍正元年(1723年),曾經建立了壹種新的世襲辦法,這就是歷史上稱謂的“秘密建儲”的制度。

這個制度規定,由皇帝親自密寫儲君諭旨壹式兩份,並密封收藏於特制的鐍匣內。其壹置之乾清宮中“正大光明”匾後;另壹份則由皇帝自己隨身密藏起來,以便他“歸天”之後,該諭旨與“正大光明”匾後的諭旨相互對證,而後生效。所以要作出如此規定,很可能是雍正帝本人奪位陰謀成功之後,總結他自己過去經驗,並為防止皇子之間今後為爭儲位廝殺所采取的壹種預防措施吧。這樣壹來,清代雖沒有預立太子的制度,然而在皇帝的心目中,卻早已籌劃好了由誰繼位,自從創立秘密建儲制度並采取壹種兩相對證的契約式密詔之後,就避免了有人從中搗鬼,或壹些權貴大臣暗中插手,從而對於緩和皇權鬥爭,鞏固當時的統治和全國的政局,起了壹定的作用。

雍正之子弘歷的皇儲地位,是在雍正元年確定的,並首次使用了上述密書緘盒的辦法。據史書記載,雍正元年八月的某天,雍正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員,對他們說了壹番康熙因立儲問題而“身心憂悴"的話,接著宣布了諭旨:“今朕諸子尚幼,建儲壹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東華錄》)雍正帝死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莊親王允祿等王公大臣們把兩份密詔啟開核對吻合後,即由弘歷繼位,乾隆成了清代在建立秘密建儲制度後第壹個接位的皇帝。乾隆皇帝對他父親的這壹做法極為贊賞,給予高度評價,說此舉“人心翕然”,這是“天下臣民所***知者也”(《“欽定古今儲貳金鑒”之上諭》)。

乾隆皇帝曾兩次秘密立儲,第壹次在登基之後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舉行,不幸的是太子永璉只活了三歲就夭折早殤了。第二次再書密詔藏禦書,即又過了三十五年,這就是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啟開乾隆三十八年所藏禦書的鐍匣,宣布禪讓給嘉慶帝的密旨。

此後,嘉慶、道光和鹹豐幾代皇帝,都是根據這種秘密建儲方法即位的。如今,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的立儲密諭均已亡佚,唯壹還保存完好的壹份,是道光皇帝於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朱筆親書滿漢文立儲禦書,上面寫著兩行漢文字是:“皇六子奕欣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在後壹行漢字的旁邊,又書了“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的滿文。這份諭旨,今珍藏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

鹹豐帝以後,清朝統治已壹蹶不振,腐朽衰敗;加上帝國主義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知何故,以後的皇帝都少子甚而無子,鹹豐帝則僅有壹子,還未及秘書立儲,鹹豐帝就壹命嗚乎了,而同治帝以後又均無嗣。因此,這種秘密建儲制度,也就逐漸失去了它的歷史意義而自行廢止、不復存在了。

今天,人們遊覽故宮博物院,佇足乾清宮前,憑吊這件歷史文物,重溫這段秘密建儲制度的歷史掌故,對於了解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權內部鬥爭,是不無益處的。

(說明:這是我在“老北京網”公益網站上看到的,這個和上述說法略有出處,我覺得這個資料可信度更高些,所以帖出來,作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