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麽的——壹個4年產品經理的自述

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麽的——壹個4年產品經理的自述

我從14畢業到現在,已經做了將近4年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這個詞在最近幾年非常火,有人說產品經理入門很簡單,啥都不會就可以幹,並且工資很高,也有人說產品經理是創造壹切且最靠近上帝的人。我不清楚為什麽大家對產品經理會有這樣的印象,我跟大家聊聊我作為產品經理都做了什麽,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就當給自己壹個總結,也給身邊對產品經理有所誤解的這群人壹個解釋吧。

目前產品經理的崗位分的很細,有根據行業分的,有根據前後端分的,也有根據設備分的,還有根據用戶類型或者工作內容分的,但不管是什麽類型的產品經理,我認為這個崗位的職責都是根據需求規劃產品,並通過壹系列的手段讓產品成功入市的壹個工作。

要將壹個需求變為壹個最終的產品就是產品經理需要做的事情,在這期間我們需要完成哪些步驟呢

首先就是分析和確認需求。

我們的需求來源有很多,有領導提的戰略性需求,產品經理根據產品方向規劃的需求,推廣活動、數據分析得出的需求,用戶、參與者、關註者反饋的需求,但很多時候這些人提的只是他們潛意識裏需要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需求。

我舉個例子,比如我昨天發了壹個我2019的目標,大家看了之後可能覺得我是想向大家炫耀壹下我學會遊泳了,還有各種目標正在不斷的實現,但實際上我只是在通過這種手段來過渡出我要減肥的計劃,讓大家不至於對我的減肥過程產生反感,然後順便宣傳壹下我的減肥產品。這才是我的真實目的。

所以,當我們在獲得需求之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偽存真,通過調研,查閱資料,問當事人,多問幾個為什麽,然後才能從很多需求中抽出哪些是真實的需求,再根據現實的條件來判斷哪些是可以實現的。

那當我們確定了需求之後,就是將這個需求具象為產品的過程,這期間呢產品經理通常的做法是競品調研,這實際上也是很多人覺得產品經理入門非常低的壹個地方,因為在大部分人眼裏,這實際上就是抄,那我不否認這壹點,但競品調研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壹個是了解現在同類產品都是怎麽做的,因為如果壹個產品占據了大量的流量,那他說明了用戶對這個產品是買單的,我們可以參考他的方式,在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那第二點是我覺得如果有非常成熟的模式,那我們在做同壹類功能時是很難戰勝別人的,所以沒有必要花大時間來創造壹個新的使用方式,我們需要從其他他們沒有的功能點或者說做的很爛的功能點去突破,我覺得這是競品調研的意義。

那做完了競品分析,我們就要開始產品設計了,那產品設計實際上就是用戶在拿到妳這個產品後如何去使用的所有流程的壹個demo,是給工程師和設計師等人去開發和設計用的。這裏實際上是需要將用戶的操作步驟,界面的功能擺放,每壹步的邏輯都描述清楚。

等這個產品原型確定之後就要開始進行項目開發了,這裏就會設計到項目管理,項目執行和項目推進了。項目管理實際上是項目能否正常推進的關鍵,通常產品經理也會兼任項目經理的角色,並且做到上傳下達。

等這個產品開發完後,就是測試,然後改bug。改完之後就是上線,把產品推向市場。那產品經理是把產品創造出來,解決有無的問題,接下來就是靠運營和市場將產品推出去的問題,就是將產品從0到1的創造過程。

我認為合格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能力包含:學習能力、邏輯能力、項目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文檔能力和抗壓能力,如果想成為壹個優秀的產品經理,那產品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學習能力的話,主要體現在變化上,互聯網發展速度太快了,產品經理必須不斷的去體驗和了解新的產品,才不至於落伍。舉個例子,前幾年,只要懂交互就能成為不錯的產品經理,但是現在那只能成為交互只是產品經理的基本技能。而且產品與運營、技術、設計都結合緊密,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設計感、技術感、運營感,才能更好的與這些同事配合。

而對於邏輯能力的要求,則體現在產品工作的各個方面,比如我們做原型時,需要把用戶操作的全部流程以及全部情況都要想到。又比如前端產品和後端產品都設計到時,可能需要同時處理多個需求之間的操作邏輯,是需要非常強的邏輯能力的。

至於項目管理能力、文檔能力、溝通能力,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產品經理經常需要產出需求文檔,並且很多頁面上的文案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定義,而每壹次APP或者需求的更新,都是壹個完整的項目,在壹些創業公司裏,實際上這些項目的推進都是產品經理來完成的,並且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需要跟各個角色進行溝通,這裏就涉及到了項目管理能力、文檔能力和溝通能力。

去年過年那會非常火爆的《哈是佩奇》就是壹個典型的案例,這個視頻講的是主人工李玉寶想要送壹個禮物給孫子當過年的禮物,孫子想要佩奇,然後就是李玉寶如何將這個禮物做出來送給孫子的小故事。

實際上爺爺就承擔了產品經理的角色,而孫子是用戶,產品需求就是獲得佩奇。項目周期已經確定了,就是過年前搞定這個產品,並送到用戶手裏。

在《啥是佩奇》中,李玉寶接到孫子這壹“用戶”的想要佩奇的需求,但因為手機接收信號的那個東西掉了,沒有辦法再聯系上客戶進壹步溝通,所以只能想方設法去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然後他通過用戶調研、搜集資料、用戶訪談等方式不斷去挖掘需求,確認真正的需求,他去查字典,去村委會播音室問全村的人,問小朋友,得到了佩奇是女主播、護發素、佩奇村、下佩琪等答案,

爺爺根據自己對需求的理解以及對客戶的需求分析,壹壹否定了這些答案。

最後她找到了關鍵人物老三媳婦,她在北京當過保姆,大致清楚了佩奇是壹只粉紅色的豬,於是他就想把自家的豬刷成粉紅色送給孫子,但覺得還是不太對,就又跟老三媳婦確認了壹下,最終確定了真正的需求:卡通小豬佩奇。這就是真實的需求

產品設計裏呢有競品分析、原型設計等部分。

李玉寶獲得真實需求後並沒有直接就開始設計,因為他沒有辦法做壹個會說話的卡通豬給孫子,他只能在現有的資源上,通過轉化,送給孫子壹個類似佩奇的禮物。於是他進行了競品調研,最終找到了跟豬的頭型相似的鼓風機,並將它作為這個產品的雛形開始改造。然後第壹版的原型就已經設計出來了。

但壹個產品剛剛出來的時候只是解決的有的問題,但很難解決好用的問題,於是李玉寶就找了壹個內測用戶老三媳婦,拉著她壹起體驗產品,並且在她的建議下不斷優化叠代產品,最終成功的做出了卡通佩奇。

那產品做完了,還有壹個上線的問題,就是將產品推到用戶手裏。

這裏邊因為孫子突然不回老家過年了,導致了產品延期上線了,沒有如期推到用戶手裏,但是除夕那天,李玉寶的兒子來村裏接他去城裏過年了,產品又成功的送到了用戶的手裏。

這實際上就是壹個完整的產品需求落地的過程,接收需求-確認需求-競品調研-產品設計-產品開發-產品測試與優化-產品上線。

以上就是我對產品經理的理解,我認為做產品經理最大的意義在於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而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可以遷移的,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相對從容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