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壹稱「華陽先生」,南朝著名道士。自承堯帝(陶唐氏)後裔,世居丹陽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為當地名門,祖先世代為官。其母郝氏懷胎時感異夢,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下陶弘景。陶弘景五歲便喜歡讀書,九歲已通讀六經、善於作文。博覽群書,治學嚴謹,求知欲強,「讀書萬余卷,壹事不知,以為深恥」。陶弘景早年便博通儒學,曾註解儒家經典。懷抱鴻鵠之誌,追求功名,希望有壹番作為的他,卻在正值盛年的三十七歲(公元492年)選擇辭官歸隱。從外在環境的角度來看,陶弘景面對戰爭連年、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除了厭倦官場之外,多次目睹好友卷入政治風暴而遇難,自然有避禍保身的想法;加上仕途不順,屢屢得不到升遷機會,當時世外隱士和門閥政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隱士作為當權者的智囊,生活上的困難便能透過當權者、官僚人員的資助來解決。南朝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陶弘景在茅山建造三層樓的道館,壹樓接待賓客,弟子居於二樓,陶弘景獨自住在三樓。此舉雖是為了杜絕世俗幹擾,但陶弘景仍和朝廷、名士有所往來。梁武帝即位後,請陶弘景訂定國號和登基吉日,並經常拿國家大事征求陶弘景的意見,兩人關系密切,被當時的人稱為「山中宰相」。
南朝時期,佛教盛行,陶弘景的祖父和母親篤信佛教,使他可能從小就對佛教有些許認識。長大後的交遊、拜訪對象,也不乏著名的佛教徒,甚至是佛門高僧。梁武帝時期舉國崇佛,陶弘景作為著名道士,勢必得對佛教做出回應,從他的作品來看,壹方面進行佛道論爭,壹方面卻也融攝佛教,到後來甚至主張佛道並重、三教調和。陶弘景曾夢佛授記,號「勝力菩薩」。梁武帝天監十壹年(公元512年),五十七歲的陶弘景到寧波禮拜阿育王塔,誓受佛戒,並且在茅山建造佛堂、佛塔。陶弘景頗善辟谷、導引之法,年逾八十歲,容貌卻像壯年。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陶弘景預知死期,作《告逝詩》,卒於茅山朱陽館。由於兼修佛教,所以命令弟子采用佛道融合的喪葬儀式,埋葬在句容縣雷平山,享年八十壹歲。梁武帝下詔,贈「中散大夫」之職,謚「貞白先生」。
陶弘景在十歲得到葛洪《神仙傳》,日夜研讀,萌發對養生、神仙之學的興趣。十五歲撰《尋山誌》,二十七歲寫《水仙賦》,兩相對照之下,陶弘景所向往的,從流連山水、逍遙自在的生活,轉變成對長生的追求,文中出現許多暢遊仙境、神人交流、服食仙藥的敘述,帶有濃厚的道教信仰色彩。二十九歲那年,陶弘景的母親過世,加上生了重病而感通壹段神秘經驗,此後三年守孝期間開始有系統的接觸道教經典,拜興世館主孫遊嶽(公元399年——公元489年)為師,學習符圖經法。孫遊嶽的弟子有數百人,只有陶弘景特別受到青睞,盡得真傳。孫遊嶽死後,陶弘景到處尋訪隱逸之士,並廣泛搜求楊羲、許謐、許翙的手書真跡,加以整理、註釋成道教上清經派的重要典籍《真誥》、《登真隱訣》等書,俱為研究六朝道教史的重要資料,其嚴謹的校勘方法曾獲胡適(公元1891年——公元1962年)贊賞。《真誥》全書***七篇,在引用正史、吸收佛教的《四十二章經》以外,還旁征博引三百余部道教典籍;將真人、神仙的口授之語記錄下來,闡述上清經派的信仰、神學、仙話、神靈、禁誡、經典、方術、人物等。另外,陶弘景匯集弟子周子良的冥通紀事成《周氏冥通記》,全書以日記的筆法敘述周氏感通仙真下降與靈異之事,內容大致包含教誡、仙真事跡、見證、授經箓、神仙品級、規勸、仙道修行等。陶弘景除了整理道教經典,編定道教儀式,更建構出壹套道教神仙譜系觀念,纂集成《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現今收入《正統道藏》的版本經過唐末道士閭丘方遠校定),將當時道教信奉的天神、仙真排定等級、座次,影響後世道教的神仙體系。
陶弘景博學多才,精通陰陽五行、天文歷算、地理方物、本草醫藥等領域,終其壹生廣泛搜集並整理醫藥、養生、天文、占候、冶煉、兵法等書,喜好著述的個性使他留下諸多作品。陶弘景的醫藥成就乃延續祖父、父親的家學,加上經年累月的勤學、整理和試驗,留下不少醫藥著作,希望可以成為家學的壹部份,使後代子孫「永嗣善業」。例如他增補葛洪的《肘後方》;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增補魏晉醫家之說,撰成《本草經集註》,新創藥物的分類方式,沿用至今;而《養性延命錄》主要采集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方法。陶弘景的宗教實踐行為和他的學識密切相關,例如他認為養生、服食、煉丹都和醫藥學相通,道教實踐必然涉及其他面向的知識。這也體現在陶弘景的工藝技術上,他曾為了修道所須而制作渾天象,用以觀測天文;他在為皇帝煉制金丹之余,不止壹次奉詔命鑄造刀劍,顯示其冶煉技術高超,以品質精良聞名,並編纂《古今刀劍錄》。可見陶弘景不但學識淵博,也是壹位工藝大師。
總的來說,陶弘景是南北朝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整理道教經典、道法及教義,奠定道教上清經派的神學體系,編撰道書數十種,可謂當時道教學術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的弟子眾多,由於長期以茅山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因此又被尊為「上清派茅山宗」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