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帖木兒之後》:“壹如以往昂然自信”,揶揄還是肯定?

《帖木兒之後》:“壹如以往昂然自信”,揶揄還是肯定?

英國人約翰·達爾文將自己化身為穿越古今的潛遊者,不限疆域地采用各種手段在世界各地披沙瀝金,甄別出熠熠生輝的“碎金”後以他的邏輯將它們密密匝匝地碼放起來——這就是《帖木兒之後:1405年以來的帝國史》。

閱讀壹本書的正確方法,是從扉頁開始逐字逐句地深入下去。 中信出版集團重版約翰·達爾文的《帖木兒之後:1405年以來的帝國史》時,大概預計到了這是壹本不容易通讀的書,就為讀者請來了壹大撥讀書人言簡意賅地指點迷津。尤嫌不夠,又請到了北京大學的強世功教授撰寫了壹篇題為“沒有帝國的帝國史”的長篇導讀——想以此帶領打算閱讀此書的讀者曲徑通幽嗎?以我的領悟力,強教授也不能撥開我眼前因閱讀《帖木兒之後:1405年以後的帝國史》匯攏起來的迷霧。

於是,就去豆瓣看看友鄰們是怎麽評說這本書的。

壹句話因為特別刺眼瞬間就被我記住了。他說, 這本書是特意為中國讀者寫的。 盯著屏幕思忖半晌猜測他這句話由來何處?是不是這本書的第二章《中央歐亞和大發現時代》和第三章《現代初期的均勢》刺激了這位讀者?

在作為鋪墊的第壹章《重新面向東方》後,《帖木兒之後》廓清了因為書名帶給我的誤讀,亦即 本書中的帖木兒只是壹個時間概念,約翰·達爾文要擺脫我們已經熟悉的國別史的書寫法,用他的史學觀橫切歷史,寫壹寫在這橫截面上全世界或大或小的國家、領地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各個民族各種膚色的人類在這些國度裏、在這些領地上是怎麽思考、怎麽創造、怎麽生活的。

我覺得全書寫得最好的是第二章《中央歐亞和大發現時代》。這壹章裏, 作者所取的歷史橫截面為15世紀80年代後到17世紀初,從葡萄牙的海上擴張寫起,寫到歐洲人何以又是怎樣在1490年後幾乎同時進入亞洲沿海和美洲沿海地區,寫到了莫斯科公國是如何從壹個與歐洲諸大國基本隔絕的邊陲民族崛起為羅斯諸國的霸主,寫到了奧斯曼帝國是如何代表伊斯蘭文明向西擴張的…… 在閱讀《帖木兒之後:1405年以來的全球帝國史》前,我先後讀過英國人卡羅林·芬克爾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3》、英國人亞當·紮莫伊斯基著、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的《波蘭史》以及王海利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埃及通史》,這種立足壹個國家或地區、從無到有、從有到壯大、從壯大到衰落甚至衰亡的 類似伴隨我們長大的歷史教材和歷史讀物的寫法,接觸得多了就固化了我們的歷史觀:哪怕是全球史,歷史也是以國家或地區為基點沿著時間軸慢慢從遠古寫到今天的。 當然,這是《帖木兒之後》壹書各個章節的***同的書寫方式, ?約翰·達爾文把通常是豎著切向全球史的“壹把刀”橫了過來——當然,誰讀過《帖木兒之後》誰知道,這是壹本必須積累大量資料、花大功夫爬梳資料為基礎並需要作者具備刪繁就簡、條分縷析能力才能完成的書, 可那都是對治史者的壹般要求,無有驚艷之處。但是,他“橫切”世界史的寫法,真讓我有驚鴻壹瞥之感! 在約翰·達爾文書寫歷史方法的啟發下,讀過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3》、《波蘭史》和《埃及通史》在我的腦海裏連成了壹片海,遺憾的是,自己讀過的國別史還不夠豐富,所以,那片海還不夠廣袤,以致,後面幾章《帖木兒之後》我讀得非常慢,作者不得不長話短說的地方迫使我必須到書本之外尋找補充資料,庶幾能領會約翰·達爾文的用意 ——哪壹本歷史書會不帶有書寫者的歷史觀呢?我想,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讀者吐槽說這是壹本專為中國人撰寫的史書。

第二章有壹小節題為“東亞漫長的16世紀”。在這壹小節中,作者雖然提到了日本和朝鮮,給中國的篇幅最大,那是必然的。在讀到“這是壹本專為中國人寫的書”之前,我覺得那是因為16世紀的中國,從體量而言日本和朝鮮是不能與之同日而語的。那句評價,讓我又翻到這壹小節謹慎又警惕地重讀了壹遍,於是,就讀到了這樣的描述: “歐洲人在美洲的活動,只引來歐亞世界其他地方微乎其微的關註。伊斯蘭世界與東亞兩地的宇宙論,面對歐洲學問,或面對歐洲宗教與儀式的猛然崛起,壹如以往昂然自信。” 撇開伊斯蘭世界對歐洲掠奪美洲行為的態度,僅說東亞,再縮小壹點範圍, 僅說中國彼時的當權者明朝對歐洲人意欲霸權世界的態度,之前讀到的史書多半認為那是中國唱衰的起點,而我引述的這句話,並非揶揄,隱隱透露的,則是對明朝背轉身子假裝看不見世界格局正在變化的選擇的肯定,“壹如以往昂首自信”。

壹旦謹慎和警惕起來,再翻壹遍全書,會發現論及中國的部分, 類似語焉不詳或者說有些曖昧的論斷,還有多處。這就是討好中國讀者的論據嗎?我判斷不了。

相比約翰·達爾文,非史學專業的讀者所占有的資料壹定不及作者,那麽,縱然約翰·達爾文的“壹如以往昂首自信”的話語裏有著正面評價帖木兒之後到大清滅亡前中國某壹段歷史的暗示,這種暗示怎麽就不可能來自他廣闊的視野呢?

不過,如果我要說《帖木兒之後:1405年以來的全球帝國史》是壹本好書,倒不是因為書裏不時會出現類似“壹如以往昂首自信”等讓壹個中國人讀來頗覺安慰的話語,而是,貫穿書裏的歷史觀,讓我這樣由慣見的歷史教材培養出來的讀史經驗,開始動搖了。 所謂壹本好的歷史書,要麽能傳授給讀者以知識,要麽能教會讀者打開歷史的方法,而《帖木兒之後:1409年以來的帝國史》,在這兩點上都有可圈可點的亮點。

(註:最後壹圖來自瘦竹老師的友圈,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