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礦床的區域化探異常特征
1.瀾滄老廠鉛鋅銀礦床
老廠礦床本身形成的區域化探異常呈北東向展布的紡錘形,礦區外圍還有壹系列相似的異常,包圍礦床形成的主異常,構成衛星式排列的異常群(圖5-1)。異常處於兩組斷裂的交匯部位,外圍的AS2、AS3、AS10、AS16和AS8異常均受這兩組斷裂的控制,形成獨特的衛星式排列。
老廠礦床構成的主異常AS6元素組合十分復雜,有Pb、Zn、Ag、Cd、Cu、Mo、Au、As、Hg、Sb、Sn、W、Bi、B、U、Y、La、Cr、Ni、Co、Ti、V、Sr、Ba等24種元素。以Pb、Zn、Ag、Cd異常濃度高,異常面積達12km2,為異常主元素,其次為Cu、Au。Pb異常濃度為10926×10-6,異常襯值(異常值/背景值)為786;Zn濃度為5760×10-6,襯值為169;Ag濃度為7.9×10-6,襯值為109;Cd濃度為20.8×10-6,襯值為150。Cu、Au異常為內帶,異常面積為4km2。其中,Cu濃度為115×10-6,襯值為7.2;Au濃度為120×10-9,襯值為98。Hg、Sb、As異常為外帶,面積16km2,其異常襯值於14.6~1.32之間變化。此外,Sn、W、Bi、Y、La等元素異常面積小於4km2,處於內帶,異常濃度較低。Cr、Ni等鐵族元素異常與基性火山巖分布壹致。
圖5-1 老廠礦區及外圍有關元素化探異常圖
圖中元素質量分數:w(Au)/10-9,其余wB/l0-6
可見,老廠礦床地球化學異常的特征為元素組合十分復雜,異常濃度高、強度大,組合與濃度分帶明顯。組合分帶歸納為:
滇西地區晚古生代裂谷作用與成礦
礦區外圍呈環形展布的異常,其形成的地質背景或異常特征均與主異常十分相似,但異常濃度較低。外圍異常也以Pb、Zn、Ag、Cd為主,伴生Sn、W、Bi、B、U、Nb、Y、Fe、Co、Ni、Cr、Mn、Ti、V、Hg、As、Sb等元素。異常均沿斷裂展布,尤其在斷裂交匯部位,異常濃度明顯增高、強度增大,各元素異常重疊性更好,呈壹個個圍繞中心主異常的衛星狀排列。這些異常都值得進壹步工作,有望在礦區外圍找到新的Pb、Zn、Ag礦體。有的異常稀土元素含量較高,也是壹種找礦線索。
老廠礦床異常中,Au顯示明顯,礦石中有伴生Au存在,部分樣品Au含量在3g/t以上;外圍異常也都有Au異常或強或弱的顯示。因此,本區還有Au礦體存在的可能,應註意綜合評價。
根據地球化學勘查資料,認為老廠鉛鋅銀礦床可能是多期多元成因,不能不考慮酸性巖漿熱液活動對成礦的重要影響。化探工作者認為老廠鉛鋅銀礦床與該區隱伏花崗巖有直接的成因聯系。
2.銅廠街含銅黃鐵礦礦床
銅廠街及其以北3km的硫磺廠均屬小型含銅黃鐵礦礦床,其南西的螞蝗箐也有礦化點存在。均產於綠色巖系中,屬火山成因。礦化綠色巖系分布長約13km。礦區內尚有含紅砷鎳礦的鐵白雲石脈分布。
銅廠街礦床的區域化探異常包圍整個含礦巖系,呈南北向分布,綜合異常達60km2。異常元素以Cu、Hg為主,伴生Co、Ti、Mn、Au及Zn、Cd等元素。Cu異常具有濃度低(84.7×10-6)、面積大(28km2)的特點,與Cu在表生地球化學環境中的性質有關。在酸性介質條件下,銅礦物以化學風化為主,Cu與酸根結合形成可溶性銅鹽或絡合物,如果不存在堿性地球化學障就很難在水系沈積物中沈澱下來,因而形成低濃度、大範圍的異常。這是我省許多小型乃至中型銅礦床區域化探異常的***同特征。
Zn、Cd異常範圍較小,僅8~12km2,異常濃度也較低,分別為105×10-6和1.1×10-6,構成Cu異常的內帶,屬伴生組分。Co、Mo、Au異常則與含礦巖系(變基性火山巖)及鈷礦化有關。
Hg異常範圍大,達32km2,濃度高,平均為963.75×10-6,極大值達1500×10-6。異常濃集中心與小村汞礦點吻合,故Hg異常是本區廣泛的汞礦化引起,與銅礦床無成因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