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勤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裴耀卿,贈戶部尚書守真子也。少聰敏,數歲解屬文,弱冠拜秘書正字,俄補相王府典簽。開元初,累遷長安令。長安舊有配戶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壹切令出儲蓄之家,預給其直,遂無奸僦之弊。十三年,為濟州刺史,車駕東巡,耀卿躬自條理,科配得所。又歷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禮部尚書、信安王祎受詔討契丹,詔以耀卿為副。俄又令耀卿賫絹二十萬匹分賜立功奚官。耀卿謂人曰:“夷虜貪殘,今賫持財帛,深入寇境,不可不為備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進,壹朝而給付並畢。時突厥及室韋果勒兵襲之,比至而耀卿已還。
遷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貴。上將幸東都,獨召耀卿問救人之術,耀卿奏請唐玄宗通漕運,調運江淮糧賦進京。上深然其言。尋拜黃門侍郎,充轉運使,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腳錢三十萬緡。或說耀卿請進所省腳錢,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謂以國財求憲,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書左丞相。時夷州刺史楊浚犯贓處死,詔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諫曰:“臣以為刺史、縣令,與諸吏稍別。刺史,人之父母,風化所瞻,解體受笞,事頗為辱。又暑熱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聖明寬宥之意。伏望凡刺史、縣令於本部決杖及夏暑生長之時,所定杖刑,並乞停減。”帝許之。
俄而,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耀卿密上疏曰:“伏見蓋嘉運立功破賊,誠精勁勇烈,然其近日言氣矜誇,臣竊憂之。若不可回換,即望速遣進途,仍乞聖恩,勖以嚴命。”疏奏,上乃促嘉運赴軍。
天寶元年,改為尚書右仆射。壹歲薨,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謚曰文獻。
(選自《舊唐書·裴耀卿傳》,有刪改)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數歲解屬文 屬:寫作 B.耀卿躬自條理 躬:親自
C.上將幸東都 幸:寵幸 D.上深然其言 然:認為……是對的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3分)
A.壹切令出儲蓄之家 獨召耀卿問救人之術 B.科配得所 所定杖刑
C.詔以耀卿為副 以明功利 D.乃令先期而往 比至而耀卿已還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壹項是(3分)
A.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
B.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
C.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
D.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裴耀卿出身於官宦之家,小時候聰明會寫文章,青年時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簽。
B.裴耀卿擔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議通漕運,調江淮糧賦進京,唐玄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C.唐玄宗采納裴耀卿的建議,給貪贓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楊浚免死流放,停減杖刑。
D.裴耀卿歷任濟州刺史、京兆尹、尚書左丞相等職,不謀私利,頗有政績。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是謂以國財求寵,其可乎?(3分)
②刺史,人之父母,風化所瞻,解體受笞,事頗為辱。(4分)
(2)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裴耀卿“有善政”的兩個具體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選擇:CACC
望采納
2. 袁黃傳(其壹)文言文閱讀答案[編輯本段]其壹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壹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隨尾行數裏。
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既走,(狼)又從之。屠無計,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懸諸樹而蚤(早)取之。
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空。狼乃止。
屠即徑歸。昧爽(拂曉)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
逡巡(疑慮徘徊)近視之,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
時狼革(皮)價昂,直(價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譯文 從前,有個屠夫賣肉回來,天色已經晚了。就在這時,突然出現了壹匹狼。
狼不斷的窺視著屠夫帶著的肉,嘴裏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屠夫走了好幾裏路。屠夫感到很害怕,於是就拿著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嚇跑。
狼看見了屠刀,壹開始被嚇了壹下,往後退了幾步,可是等到屠夫轉過身來繼續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於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擔子裏的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等明天早上再來取肉。
於是屠夫就把肉掛在鉤子上,踮起腳尖把掛在樹上,然後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曉,屠夫前去取肉,遠遠的就看見樹上掛著壹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壹個吊死在樹上的人,於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慮的在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壹看,原來是壹條死狼。(屠夫)擡起頭來仔細觀察發現,狼的嘴裏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已經刺穿了狼的下顎,那個形狀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餌。
當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壹張狼皮價值十幾兩黃金呢。於是由於屠夫得到了這張狼皮,發了壹筆小財。
掛在樹上像釣魚壹樣,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編輯本段]其二 壹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
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壹狼徑,其壹犬坐於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壹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裏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壹些骨頭。
路上遇到兩只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壹塊骨頭扔過去。
壹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壹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壹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
骨頭已經沒了,兩只狼像原來壹樣壹起追趕。 屠戶處境很危急,擔心前後壹起受到狼的攻擊。
往旁邊看見野地裏有壹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
兩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壹會兒,壹只狼徑直走開,另壹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壹看,只見另壹只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企圖在柴草堆中打洞來從後面攻擊屠戶。狼的身子已經鉆進壹半,只有 *** 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戶從後面砍斷了狼的後腿,這只狼也被殺死了。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自己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壹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編輯本段]其三 壹屠暮行,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
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譯文: 有壹個屠夫,晚間走在路上,被狼緊緊地追趕著。
路旁有個農民留下的地窩棚,他就跑進去藏在裏面。惡狼從苫房的草簾中伸進壹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讓它抽出去。但是沒有辦法可以殺死它。
只有壹把不到壹寸長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豬的方法往裏吹氣。(屠夫)用力吹了壹陣兒,覺得狼不怎麽動了,才用帶子把狼腿捆起來。
出去壹看,只見狼渾身膨脹,活像壹頭牛。四條腿直挺挺地不能彎曲,張著大嘴無法閉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誰有這個辦法呢?。
3. 弈秋 文言文閱讀 及答案弈秋,通國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③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④;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⑤,思援弓繳⑥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⑦。為是其智弗若與⑧?曰:非然⑨也。”
①選自《孟子·告子上》。弈秋,當時的圍棋高手。弈,圍棋。秋,人名。因善於下圍棋,所以叫“弈秋”。這是古人稱名的習慣。
②〔通國〕全國。
③〔誨〕教導、指導。
④〔惟弈秋之為聽〕即“惟弈秋是聽”,完全按照老師說的去做。
⑤〔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壹心想著有只天鵝要飛過來。鴻鵠,天鵝。
⑥〔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想著取弓箭把那天鵝射下來。援,取過來。繳,系在箭上的生絲線。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來。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個專心致誌的人。
⑧〔為是其智弗若與〕(難道)認為這個人的智力不及那個人嗎?為,通“謂”,認為。是,這個人。
⑨〔非然〕不是這樣。然,這樣。
⑩弈秋:弈,指下為期.壹個叫"秋"的善於下棋的人
⒒鴻鵠:大雁、天鵝類的鳥。
⒓俱:壹同,壹起
⒔為是:為,同“謂”,說。是,這。為是,這是說。
⒕與:語氣助詞,相當於“嗎”。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壹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他心裏卻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在壹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壹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像弈秋這麽高明的師傅,第二個徒弟還是學不好,說明學得好不好主要不在師傅好不好,而在於自身
4. 《牧豎》文言文閱讀(1)選自《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現在山東省淄博)人,清代文學家。牧豎,牧童;豎,童仆。 (2)謀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壹只小狼。 (3)去:距離。 (4)入穴失子:進到窩裏,發現兩只小狼丟了。 (5)倉皇:匆促慌張的樣子。 (6)嗥(háo):狼的叫聲。 (7)號(háo))且爬抓:壹邊大聲吼叫,壹邊抓撓樹身。 (8)致:使。 (9)四顧:四面張望。 (10).始:才。 (11)趨:快走,這裏是“跑向”的意思 (12)舍此趨彼:離開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13)跑(páo):同“刨”,獸用前爪刨地。 (14)前樹又鳴:前樹上的小狼又叫。 (15)口無停聲,足無停趾:嘴裏不停地嗥叫,腳不停地奔跑。 (16)既而:不久。 (17)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 (18)僵:僵硬。 (19)絕:斷。
編輯本段譯文
有兩個牧童進山發現狼窩,窩裏有兩只小狼。商量好每人捉壹只小狼,分別爬上壹棵相距數十步的樹。不壹會兒,大狼回來了,神情非常驚慌。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讓它痛嚎。大狼聽到後,擡頭望,憤怒地跑到樹下,狂叫不已,還用爪子抓樹皮。這時候另壹個牧童在另壹棵樹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停止了叫聲,到處張望,發現小狼;於是不顧這邊的狼崽,轉而奔至另壹棵樹下,像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壹棵樹上的牧童又讓小狼哀號,大狼又轉身撲過去。大狼嘴裏沒有停止過嚎叫,腳下沒有停止過奔跑,這樣來回數十次,跑得也慢了,聲音也小了;過了壹會,大狼奄奄壹息,很久都不動彈。牧童從樹上爬下來,湊近壹看,大狼已經氣絕身亡。 啟示:對於像狼壹樣的壞人,我們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從愛護動物的角度看,倆牧童的行為屬惡作劇。過於殘忍,不值得提倡。
編輯本段閱讀提示
這篇小小說堪稱精煉與生動的典範。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與勇氣、狼的急迫焦躁與疲於奔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狼雖是兇殘的動物,但狼所表現出的母愛令人感動。兩牧童利用狼的母愛天性而殺害狼未免過於殘酷。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母愛永遠是偉大的。 本文記敘了兩個牧童捉小狼除大狼的故事,表現了兩牧豎的機智和勇敢。 本文那兩點表現了牧童的機智? 1、捉住小狼,分頭爬到樹上。 2、使小狼叫,讓大狼來回奔跑。
1/2和3/4意思相同
5. 楊奐字文言文閱讀答案元史 楊奐傳 楊奐,字煥然,乾州奉天人,十壹歲時母親就去世了。
金代末年考進士未中,憤然做書萬言。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守禦汴京的元帥崔立投降蒙古軍,奐改裝平民北渡黃河避難冠氏家中,冠氏待如師友。
東平人嚴實聞奐之名,多次打聽他的行蹤,但奐始終不去嚴家。 蒙古太宗十年(1238),詔令稅課使劉用之招考各道進士,楊奐在東平兩次因文章優秀而名列第壹,於是隨考官至燕京拜見耶律楚材。
楚材奏請授奐為河南路征收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奐臨行時對楚材說:“在下不才,錯蒙重用。
書生理財本非所長,況河南兵荒馬亂之後,遺民不多,今日宜休養生息,否則會引起民怨。希望給我撫恤百姓的時間,得以穩定民心。”
楚材以為此言極是,表示同意。到任後,楊奐召集當地名士討論如何簡政裕民。
他自己巡視境內各地,調查鹽課實行情況。有報告說鹽課增加,奐責令地方當局減四分之壹。
不到壹月,政治清明,輿論稱贊。奐居官十年後請求告老至燕之行臺安度晚年。
憲宗二年(1253),太子忽必烈曾屢召奐出任參議京兆宣撫司事,奐多次謝絕,憲宗五年壽終,享年七十歲,賜謚文憲。 奐天資聰明,記憶力強,文章簡練,朝廷老臣也願與他交往。
關中雖多名士,但名聲均不如奐。奐不好財,家雖不富卻竭力資助別人,看到別人有長處則大加宣傳,若有小過則極力勸改。
所著《還山集》六十卷、《天興近鑒》三卷、《正統書》六十卷,均流傳於世。
6. 夏元吉 文言文閱讀原文翻譯夏原吉,字維哲,他的祖先是德興人。
他的父親夏時敏在湘陰做教諭官,於是在這裏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兒,他努力學習,奉養母親。
因州縣地方官薦舉進入太學,後被選入宮中書寫皇帝的詔令。諸生中有的人大聲說笑,夏原吉端正地坐著很嚴肅。
明太祖暗中觀察認為他與眾不同,提拔他做戶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調任他任左侍郎。
浙西發大水,主管官員治水不見成效,永樂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著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謀劃,最熱的天氣不張傘蓋,他說:“百姓勞苦,我怎麽忍心獨自舒適呢。”
治水完畢,他回到京城。永樂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禮部、兵部、都察院政事。
有兩個禁衛軍官冒領月俸,皇帝要斬他們。夏原吉說:“這個不合法律,假如他們確實是盜竊,將施加什麽刑罰呢?”皇帝於是停止了斬他們的詔令。
明宣宗三年,隨從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裏的幹糧嘗了嘗,笑著說:“怎麽這麽難吃啊?”夏原吉回答說:“軍隊中還有挨餓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飯食賜給他,而且犒勞了將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氣量,人們不能測量它的邊際。同在朝班的官員有優點,他就采納接受;有的人有小過失,他壹定為他們掩蓋不張揚。
有壹次壹個官吏弄臟了他所穿的皇帝賜給的金織衣服,夏原吉說:“別害怕,臟汙可以洗掉。”又有壹次壹個官吏弄臟了精微的文書,磕頭請求死罪。
夏原吉不追問,自己入朝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換了文書。呂震曾排擠夏原吉。
呂震為他的兒子請求官職,夏原吉認為呂震在“靖難”時守城有功,為他向朝廷請求。平江伯陳 起初也厭惡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時常稱贊陳 有才能。
有的人問夏原吉:“氣量可以學嗎?”他說:“我年幼時,有人觸犯了我,我不曾發怒。開始在臉色忍耐,中間壹段時間在內心忍耐,時間長了就沒有什麽可忍耐的了。”
他曾經夜晚審閱記錄罪犯口供的文書,拍著桌子嘆息,筆要下落總是停止。妻子問他,他說:“這是年終執行死刑的奏章啊。”
有壹次他與同朝班裏的官員到別的地方飲酒,晚上回來時趕上下雪,經過宮門,有人想要不下馬。夏原吉說:“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墮落。”
他謹慎如此。
7. (壹)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4 . D (潛:秘密地) 5 . D (《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史書,而欽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記》為範本的紀傳體史書,因此,《資治通鑒》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於《資治通鑒》算不算正史,說法不壹。《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釋義正史: 1. 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
清乾隆年間詔定二十四史為正史, 1921 年北洋軍閥 *** 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 2. 有以紀傳﹑編年二體並稱正史的。
參見《明史.藝文誌》。) 6 . C (原文是“惡其名不取”, 即厭惡“罰款之名”而不取用。)
7 .( 1 )我呼喝開路走過皇宮的原因,是想向眾人暗示陛下不是時候不會登樓啊。 (譯出大意給 2 分,“所以”“導”“過”各 1 分,*** 5 分) (2) 太宗很悲傷,召宰相來談他(劉炤)的事,並且說當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劉溫叟)的了。
(譯出大意對 2 分,“愀然”“語”“比”各 1 分,*** 5 分) 參考譯文 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
為人厚重方正。七歲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書法。
顯德初年,升任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十六名。
有人向皇帝誣陷他,皇帝發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溫叟貶任為太子詹事。溫叟實際上並無私心,後來幾年,那些被斥除的人相繼考中。
宋朝初期,改任刑部侍郎。建隆九年,任禦史中丞。
遭母喪,退居西洛,不久恢復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銓。
壹天晚上回家從宮前走過,太祖正與中黃門數人偶然登明德門西樓,溫叟前面騎馬的侍從偷偷地知道了,告訴他。溫叟下令像平常過皇宮那樣傳呼。
第二天朝見時,溫叟詳細地說;“人主登樓非時,則近臣都希望得到降恩寬恕,護衛諸軍也希望得到賞賜。我呼喝開路走過皇宮的原因,是想向眾人暗示陛下不是時候不會登樓啊。”
太祖認為他做的對。禦史府舊例,每月賞給公用茶、禦史中丞得錢壹萬,公用不足就以罰款補充。
溫叟厭惡罰款之名而不取用。任臺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
太祖難找合適人選,不允許。開寶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貧窮,賞賜給他禮器玉帛,幾個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太宗在任晉王時,聽說他清正耿直,派人送給他錢五百千,溫叟接受下來,存放在廳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緘後再加印記而後離去。第二年端午節,太宗又派人送去粽子、執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錢的人。
看見西舍封記還在,回來後告訴太宗。太宗說:“我的錢他尚且不用,何況是他人的錢 ? 從前接受下來,是不想拒絕我;現在過了壹年還不啟封,他的清節越是明顯。”
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載回。這年秋天,太宗在後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談論當世有名的清節之士時,詳細講述了劉溫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嘆賞。
雍熙初年,他的兒子劉炤被罷免徐州觀察推官等待銓選,因為家貧到朝廷(登聞鼓)請求審查自己的資歷和勞績。等到皇帝詔見時,太宗問他是誰的兒子。
回答是劉溫叟(的兒子)。太宗很悲傷,召宰相來談他(劉炤)的事,並且說當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劉溫叟)的了。
於是問他:“劉炤應當充任什麽官 ? ”宰相說:“免除待選作為厚恩。”太宗說:“他的父親有清廉的節操,錄用他的兒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夠表示勸勉。”
提升劉炤為太子右贊善大夫。劉溫叟的另兩個兒子劉炳、劉燁都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