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而後勇出自哪裏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而後勇出自哪裏

出自:戰國·子思《中庸·第二十章》

解釋:愛好學習就接近於智了,努力實踐就接近於仁了,知道羞恥就接近於勇了。

節選: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翻譯: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

“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

擴展資料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壹。原是《禮記》第三十壹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壹。通常人們講天人合壹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壹,更忽視了天人合壹的真實含義。“與天地參”是天人合壹,這才是《中庸》天人合壹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壹。天人合壹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壹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壹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壹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