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如果至善只向心中去求,恐怕天底下那麽多事物的道理沒法窮盡吧。

出自明代王守仁的《傳習錄》。

節選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壹’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註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壹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譯文:

徐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熹認為這句話講的是‘萬事萬物都有確定的道理’,似乎與先生您的說法相悖。”先生說:“如果在萬事萬物上追求至善,就是把義視作外在的東西了。至善只是心的本然面貌,只要通過‘明明德’的功夫達到‘精深專壹’的境界便是至善了。不過,至善也從未脫離具體的事物。朱熹《大學章句》中說‘窮盡天理而使得心中無壹絲壹毫人欲私心’的說法就頗為在理。”

徐愛問:“如果至善只向心中去求,恐怕天底下那麽多事物的道理沒法窮盡吧。”先生說:“心即是理。天底下何來心外的事物、心外的道理呢?”徐愛說:“譬如說侍奉父親的孝、輔佐君主的忠、與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這些具體的事裏有許多道理,恐怕不能不去仔細研究。”

擴展資料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此書記載了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壹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壹語。

王陽明的學生徐愛自正德七年(1512年)開始,陸續記錄下王陽明論學的談話,取名《傳習錄》。正德十三年(1518年),另壹學生薛侃將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錄的部分壹起出版,仍名為《傳習錄》。

嘉靖三年(1524年),南大吉增收王陽明論學書信若幹篇,以原名出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王陽明的學生錢德洪將陳九川等人所錄的《遺言錄》加以刪削,與他和王畿所錄編成《傳習續錄》出版。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錢德洪又增收黃直所錄。隆慶六年(1572年),謝廷傑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書》,以薛侃所編《傳習錄》為上卷,以錢德洪增刪南大吉所編書信部分的8篇為中卷,以《傳習續錄》為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編《朱子晚年定論》,這就是《王文成公全書》本的《傳習錄》。

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影印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作為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出版了葉紹鈞的校註本。

《傳習錄》包括了王學所有重要觀點。上卷闡述了知行合壹、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中卷有書信八篇。回答了對於知行合壹、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他們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另有兩篇短文,闡發陽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內容是致良知,陽明結合自己純熟的修養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壹、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尤其引人註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學體系齊備。

《傳習錄》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直到當代,王陽明的思想在當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響。本世紀的許多思想家和學者壹直致力於對它作現代解釋並力圖克服其偏失。

百度百科--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