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召南·采蘩》:白天黑夜不著家,忙來忙去為公家
現在我們來看看,哪壹種說法更準確。
先看第壹節: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蘩(fán),白蒿,生彼澤中,葉似嫩艾,莖或赤或白,根莖可食,古代常用來祭祀或者養蠶。
“於以”,其實應當是“以於”,在哪裏的意思。在哪裏采蘩呢?在沼澤邊,在沙洲上。采來是幹什麽呢?是給公侯“用”的。
第二節,采蘩的地方,變成了山澗裏。采來的東西,帶到了“公侯之宮”。宮,宗廟。
再看最後壹節: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被(bì),通“髲”,取他人之發編結披戴的發飾,相當於今天的假發。
僮(tóng)僮,首飾多。祁(qí)祁,也是形容首飾多之意,這裏引申為人多。也就是說,壹群穿戴莊重的女子,在不分白天晝夜忙活。
我們回過頭來,利用已有的東西,來分析壹下三節詩中透露的訊息。
先說出現了兩遍的“於以用之”。“用”這個字,現在的語意非常簡單,主要是指使用。可先秦之前的語意裏,卻包含了“犧牲獻祭”的意思。《左傳·僖公十九年》,“用鄫於次睢之社”,宋襄公使邾文公殺掉鄫國國君祭祀社神;《左傳·昭公十壹年》,“用隱太子於崗山”,楚靈王殺死隱太子祭祀山神。
古今異義的詞,還有很多。隨便舉壹例,比如“事”,古代漢語裏,通常指的就是國家大事,尤其是戰爭之類的大事。如果記載的是“國家無事”,那就是這壹年國家沒有打仗。
再看第三節中描寫的女子妝容之莊重,參與的人員之多、勞作之辛苦,都充分說明采蘩這件事的目的相當嚴肅。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養蠶的話,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可能性很低。畢竟養蠶是體力活,好像不用這麽盛裝。用於“公侯之事”的可能性好像也沒有那麽大。畢竟不分晝夜地忙完了以後,還要著急忙慌地再趕回家。
程俊英先生,認為采蘩是為了養蠶。因為蘩,可以用來制作養蠶的工具“箔”。朱熹也認為是養蠶。
可不管怎麽說,采蘩都是為了公家忙活;而且,很有可能還是無償的。
西周時期的農民,要給國家無償打工;只有忙完了“公田”,才能去照顧自己的“私田”;平時可能還要去打仗,農閑時節還要義務為貴族們修繕房屋、整理庭院。總之,就是壹年到頭不得閑。後面我們會講到相關的詩。
詩經專題第13篇,總第0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