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曾國藩的謚號“文正”有何意義?

曾國藩的謚號“文正”有何意義?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壹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壹個謚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謚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 範仲淹、曾國藩。

按謚號解釋,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內外賓服曰正、守道不移曰正。文正,最初是文貞,唐朝的魏征、陸象先、宋璟等人都是文貞。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謚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謚文貞的謚號的爭論。

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 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 福王時追謚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

這八個人當中,有的名不符實,比如曹振鏞,世人壹直非議不休。湯斌是死後50年追認的,當時“文字獄”酷烈,乾隆以湯斌為對象,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只有歸隨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謚文正的可能。

其中有壹個人,無論是道德文章,還是功業名爵,絕對當得起文正這個謚號,這個人就是曾國藩,被稱為王陽明之後中國最後壹個聖人。

曾國藩並不是壹個聰明的人,甚至可以說比別人還笨壹點,但他有壹種優秀的品質,那就是高度勤奮和自律。即便是後來取得功名,曾國藩依舊以聖人為榜樣,時刻不忘自省,每天都會總結自己壹天中的所作所為,並記錄在本子上,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幾乎不近人情,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自律,才讓曾國藩彌補了先天的不足。

曾國藩是壹個生錯時代的聖人,他滿懷忠君報國之心,卻未曾遇見賢明的君主,也不曾遇到壹個安逸的年代,拼盡壹生也沒能改變王朝將死的命運。曾國藩的壹生可敬可嘆,敬他出於平凡卻能涅槃重生,嘆他生不逢時徒有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