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是壹個什麽性質的政權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壹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二十壹條”簽訂後,袁世凱逆歷史潮流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最終引發護國運動討伐反對而終止。
擴展資料:
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權。隨著袁世凱統治的加強,軍閥各派明爭暗鬥,矛盾日益加劇,政機機關不斷發生變化,從1912年3月至1919年,經過內閣制、總統制、帝制、內閣制的演變。
在這期間,又經過兩個大的階段,即袁世凱統治階段和各派軍閥統治階段。前階段由內閣制過渡到總統集權制再到洪憲帝制,後壹階段是恢復內閣制和各派軍閥爭奪統治權的鬥爭。
袁世凱統治期間的中央政權機關
(壹)內閣制
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是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所組建的政府,與《南京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的有所不同,不是采取總統制,而是采取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的政權體制由大總統、議會、內閣、法院所構成。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的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八十多項,如《暫行工廠通則》、《公司條例》、《商人條例》、《礦業條例》等。
這些法令和條例盡管大多仍停留在紙面上,但畢竟意味著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合法地位,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這壹時期民族資本工業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上,特別是紡織業和面粉業上。
百度百科-北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