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朱夏——記著名地質學家朱夏的豐功偉業
朱夏,是我國石油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壹,是國內外享有聲譽的著名地質學家。他為發展我國石油地質事業無私奉獻了畢生精力。更使人稱贊的,他還是位知名的愛國詩人。他的偉岸人格、深厚學養受到領導和地學界的高度贊揚和敬仰。
他曾說過:“要是我不搞地質而專心從事詩創作,成就可能不在地質之下,我也很想這樣做。”
那麽怎樣稱呼他呢?
是地質學家兼詩人,或詩人兼地質學家?其實,兩種稱謂他都當之無愧。
論詩作,激越豪放,瀟灑飄逸。
論地質,理論創新,獨樹壹幟。
哪裏最艱苦,哪裏有石油,哪裏就有朱夏的詩。準噶爾的克拉瑪依、柴達木的冷湖、松遼的大慶、華北的大港、下揚子的蘇北,以及東海陸架……,都有他的足跡,都有他的理論指導和親身實踐!
朱夏父親朱大可先生也是位詩人,朱夏夫人愛稱夫君為“小可”。朱夏壹生的豐功偉業,真稱得上非同小可!
1955年組建的地質部631隊是全國五大石油普查大隊中實力最強、人員最多和裝備最好的國家隊。地質部任命朱夏為大隊暨新疆地質局副總工程師,大家尊稱他為朱工(公)。
我認識朱夏是在1955年北京召開全國第壹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上。當時,他剛從瑞士留學回國不久,年方35歲,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瀟灑儒雅。
其實,朱夏的大名,我在南京大學念書時就早有所聞。地史學老師楊鴻達教授曾講述過有關他的故事:當時他就讀南京中央大學地質系,認識了同系低班同學馬以思。後來,兩人均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馬以思在貴州山區做地質調查時不幸被當地土匪殺害。這位不愛紅裝愛野裝的我國早期女地質工作者的悲慘遭遇,使得與她相好的朱夏深受刺激,決定以此激勵自己,努力攀登科學高峰,以寄哀思。
在40年風風雨雨的地質生涯中,我和朱夏常有機會相聚。他既是我的良師益友,又是我南大的校友和學長;既是著名地質學家,又是德高藝深的愛國詩人。
1955年春,準噶爾盆地石油普查全面展開,朱夏陪同地質部普查委員會總工程師黃汲清、謝家榮等率領的檢查組,從烏魯木齊經克拉瑪依、烏爾禾、和什托洛蓋,沿烏倫古河東行,由克拉美麗山越沙漠南返奇臺,繞準噶爾盆地壹周。
他到二分隊檢查指導工作時,我們隨他壹起進行野外觀察。他理論知識淵博,洞察力強,在野外時走時停,仔細觀察,但很少記錄。回住地後,他夜半挑燈,獨酌壺酒,便對當日的地質現象進行思考、分析,追憶記述。
他在烏倫古湖觸景生情,詩興即發,便賦詩壹首:
沙際遙看翠帶浮,滔滔壹水獨西流。
無心來作磻溪叟,盈天肥魚自上鉤。
他路過克拉瑪依時,調查了黑油山瀝青丘,高興不已,認為是重要的油氣顯示和標誌,詩興陡增,隨作詩篇:
黑油山下拭弓刀,和雪春泥滿戰袍。
莫指黑池悉腐鼠,驚雷破地看騰蛟。
詩中,黑池是指克拉瑪依黑油山。油苗粘稠,野鼠誤為水塘,來此索飲,陷身腐死。油苗的出現說明準噶爾盆地北部存有良好的生油層和油氣運移,朱夏對此評價頗高,增強了我們的勘探信心。他為發現克拉瑪依油田,縛住騰蛟而作出了貢獻!
是年冬,普查工作結束,隊伍集中到烏魯木齊編寫年終地質報告。朱夏為這年普查工作,運籌帷幄,決戰千裏,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地質報告中進行了科學論斷,並明確指出:“德倫山南隆起帶(陸梁)是尋找隱伏油藏的遠景區,進行綜合物探詳查,搞清深部構造情況;烏蘭林格構造,應進壹步查清其地表特征,並用鉆探了解深部含油性能;對發現含油砂巖的沙丘河背斜,進行1:5萬地質詳查,配合綜合物探和鉆探進壹步了解構造形態,侏羅系及其下伏地層的含油情況;德倫山南隆起帶(陸梁)到北天山山前坳陷之間,以及克拉美麗山至博格達山之間的廣大地區,開展綜合物探工作,以了解準噶爾盆地的地質構造全貌,應特別註意依希布拉克至滴水泉、昌吉至阜康之間的‘地塊’邊緣,可能存在隱伏構造是找油有利地區。”
在不足壹年的時間裏,在條件惡劣、手段落後的情況下,能提出如此精辟結論和建議,無疑是十分寶貴的,為以後的油氣勘探從理論到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重大決策,受到了地質部和同行的高度贊揚,其中包括當時在新疆的蘇聯專家和中國專家黃汲清、謝家榮等的好評。
朱夏,1920年9月10日生於上海,祖籍是浙江嘉興;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地質系,1940年進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工作;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偕夫人嚴重敏女士赴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技術學院深造;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朱夏夫婦毅然中止學業,於是年8月離瑞士回國。
我們曾問過朱夏,聽說妳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為何以後改學地質?他的回答是這樣的:“青年時學地質是出於科學救國的幼稚思想和山水之癖的個人愛好。”那麽50年代初回國後已給妳安排在北京工作,為何又要求去大西北呢?他用幾句詩來表達:
荷戈負弩請先行,礪面風沙繭足程。
擔得書生能報國,何妨詩趣雜豪情。
這道出了他寬大的胸懷,嘔心瀝血對祖國地質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為發展石油工業而獻身的赤子之心!
朱夏先是地質學家還是先是詩人?不了解的人以為他作詩只是業余愛好,其實他先是詩人而後才成名為著名地質學家。朱夏先父朱大可先生便是知名的詩人,著有《耽寂宦詩》。朱夏從小就受家學淵源陶冶,4歲時其母便在枕上課以唐詩,10歲即寫出《和父作》4首詩詞。爾後步步登高,成就非凡。他的詩筆落驚風雨,雄渾綺麗,情景交融,直入妙境,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強烈感人力量。其最大特點是詩與事業融為壹體,他的創作激情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無比熱愛,真誠不變,無怨無悔!
1956年春,朱夏離開新疆,率領他22名弟子奉命奔赴青海柴達木盆地和西藏倫坡拉盆地,開展石油普查工作。此時,地質部任命朱夏為632隊主任地質師。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西北為阿爾金山、東北為祁連山、西南及南面為昆侖山。盆地面積約12萬平方公裏,其輪廓呈菱形,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西北起伏,東南平緩,平均海拔為2700~3000米,西部多被沙漠覆蓋。
盆地形成於印支運動以後,地質結構復雜,在古老變質基底上發育成大型的中新生代疊加斷坳盆地。
朱夏去柴達木後擴大了隊伍,組織了冷湖、柴旦、德令哈等3個中隊***14個分隊,對20個構造進行了1:5萬、1:2.5萬詳查細測,並對鄂博梁壹號構造,冷湖三號、四號、七號構造,馬海、烏蘭等構造進行鉆探。5月,冷湖四號構造A2井於井深319米的第三系中噴出了原油,油柱高達20多米,成為柴達木盆地第壹口自噴井,從而發現了冷湖油田。當時,陳毅同誌正率中央代表團在拉薩參加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慶祝活動,聞此佳音,便派慰問團前來慰問。朱夏為柴達木盆地油氣突破首立戰功。
柴達木盆地的工作條件極其困難,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朱夏帶領地質分隊,循昆侖山北麓經格爾木西行,山頭積雪未融,山下風沙怒卷,道路未辟,探索而進,如無止境。此情此景有他的詩為證:
沙風直卷昆侖壁,雪嶺橫拖爛漫霞。
比馭飛車追白日,人間不信有天涯。
在鄂博梁工作時,缺水嚴重,水貴如油,須從百余公裏外運回,每人日惟杯水供洗漱。詩人乏水成詩,以錄實情:
黃沙陣陣撲衣襟,壹勺蹄涔何處尋。
莫笑諸郎都垢面,此間水價貴千金。
冷湖四號構造噴油後,相繼在冷湖三號構造、鄂博梁壹號構造發現了油砂層,馬海構造鉆遇到油氣,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632隊派出四個地質分隊進入青藏高原的可可西裏和倫坡拉盆地,進行1:100萬石油地質概查。那裏是高山缺氧之地,眾視為畏途。
朱夏在青藏途中寫了六首詩,其中壹首描繪了可可西裏山的險惡。他含辛茹苦、親入其境。
呼吸豈真判死生,蕩胸奇氣看雲成。
仰天壹嘯渾無恙,驚起崖頭巨角羚。
耿耿忠心、公而忘私,是朱夏人生的主旋律。他把畢生精力無私奉獻給祖國的石油地質事業。這種精神正是魯迅先生提倡的“傻子精神”。
以油(氣)為業,業而報國。
以苦為樂,樂而棄家。
正如他夫人嚴重敏教授所說:“拋妻別子轉戰南北,忍受壹般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勤勞動,終於在地質理論研究和油氣勘探實踐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卓越的貢獻”是他終生夢寐以求的理想。他到柴達木後,曾冷靜地思考著新疆的教訓是什麽?如果當時手裏有鉆機,豈不發現了克拉瑪依、烏爾禾和克拉美麗等油氣田,甚至現今的吐哈油田或許在50年代就能發現。當年631隊就有壹支吐魯番女子石油分隊在那裏勘查,我南大同學伍詹玉就在該分隊。吐魯番夏季氣溫最高記錄達47.8℃,火焰山的酷暑非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頂住;這裏古時稱火州,女子隊的姑娘們經常脫水暈倒,實在不能堅持便撤下來了。
“新疆教訓”給朱夏編織成壹個“夢”,那就是勘查隊壹定要配備鉆機。這個夢終於在柴達木基本上如願以償。
1957年初,春風吹進了柴達木。在馬海構造上試獲天然氣,日產氣量高達14萬立方米,從而發現了馬海氣田。這樣,朱夏領導的632隊既發現油田又發現氣田,對柴達木的評價無疑是可以下結論了:
肯定柴達木盆地是個大型含油氣盆地。
肯定柴達木盆地將會成為西北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
朱夏為柴達木盆地早期油氣突破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9年,朱夏奉令調至東北松遼盆地,協助地質部指揮松遼石油會戰,為發現大慶油田功彪青史,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壹等獎。
1962年,他奉令調至南京地質部華東地質礦產研究所任副所長,從而轉入科學研究工作。
歲月悠悠,“文化大革命”開始,大難臨頭。批鬥他,責以“何以歸國”?“歸來何早”等莫須有罪名,還來勢洶洶抄其家,勒令交出“反詩”,他珍愛的詩書盡遭破壞。1968年冬,他被揪到金壇後洋公社搞“鬥批改”。同類者集於半舍豬棚中,後被挾持回寧,禁於虎踞關研究所。歷經遷徙,衣被盡裂,不解縫補,惟瑟縮而已。時開大會,被揪出“隔離審查”,罰以苦役,掃地拔草,外出運磚搬瓦。作為朱夏弟子,為之遺憾而不平,為之同情而落淚!壹位堂堂正正為祖國為人民歷經千山萬水、日夜操勞的著名科學家竟遭此厄運!而他卻泰然處之。堅信黨仍然是偉大的黨,人民仍然是偉大的人民。在他詩中表白:“雙飛不悔歸來早,大夢寧嫌悟覺遲”,堅貞不渝、決不後悔!
烏雲過後出朝霞。1976年,鄧小平同誌的戰友王震副總理召朱夏去山東煙臺參議金礦工作,且隨行壹月。因朱夏1951年曾寫過壹本《中國的金》小冊子,被王震讀到後特邀請他指導。此事還有段傳聞:朱夏問王震:“妳同我老九打交道不顧忌?”王震笑答:“我就喜歡同老九交朋友,毛主席說過老九不能走。”朱夏聽了感到極大欣慰!
早在1964年,他就著重研究中國盆地的形成機制和演化規律,把古生代盆地分為6種原型,把中新生代盆地劃分為7種原型,以新的理論觀點重新解釋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盆地成因以及拉張裂谷型盆地的結構特點。
1973年,朱夏將其發表的9篇板塊構造論著譯文組輯成書作了跋語,書名為《板塊構造的巖石記錄歷史實例》,成為最早向中國介紹板塊大地構造理論者之壹。
他以活動論為基點,首先提出了“兩種構造體制”的觀點,運用板塊理論結合中國地質實際,提出了印支期以前的槽臺對立發展體制和印支期以後的板塊構造體制;認為不同運動體制的相互疊合配置,以及不同階段構造形變,為油氣藏的形成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構造條件。
70年代後期,全國油氣勘查形勢嚴峻,選區難度越來越大,勘探深度越來越深,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而所需資金卻越來越困難。在此情況下,需要制定新的戰略部署和決策。
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之後,朱夏被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江蘇省人大常務委員,並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出版了《動力地球學》譯著,真是喜事多多!從此他更加關心全國油氣勘查工作。
1979年10月11日,地質部在長沙召開了石油普查勘探部署座談會。石油地質局局長塞風特邀朱夏參會作指導。在聽取與會代表發言後,朱夏作了長篇講話。至今我還保存著他的這個講稿。他首先從油氣地學理論出發,分析了中國沈積盆地具有“同堂”特色。有的是“四代同堂”,有些是“兩代”、“三代”等盆地疊加,這是與中國處於歐亞、太平洋、印度三個板塊之間的特定位置有關,而國外就很少有這樣情況。因此,打開新領域、新類型是大有可為的。他從區域展開為導向,對塔裏木、鄂爾多斯、四川、松遼南、華北、江蘇、南方碳酸鹽地區和藏北等八大區塊作了詳細的選區論述。而後這些區塊被列為第二輪普查的重點。
在會上他還說:“昨天塞局長批評我們,事業心、搞業務、學業務不如50年代,隊伍行動也沒有50年代敏捷。那時說上新疆,在北京僅準備不到壹個月,壹支隊伍就殺到了烏魯木齊。”他激勵大家把二輪普查當作第二次長征,像楊家將壹樣苦戰壹番。而把自己比作焦贊,願在兩廂伺候!並大叫三聲,闖!闖!闖!闖出條路來,第二次為中國石油資源勘查開創壹個嶄新局面!他的講話博得了全場熱烈掌聲!
十年以後,上述八個地區,除藏北和南方碳酸鹽地區外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塔北等壹批大中型油氣田,二次創業取得了輝煌戰績,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嘉獎表彰!
1981年,朱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兼任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3年,朱夏發表了《試論古全球構造與古生代油氣盆地》,強調了避免使用“古板塊”或“古板塊構造”這類名詞術語。他認為,按定義來說,“板塊”在從巖石圈的結構到動力學、運動學的涵義方面都有壹定條件的約束。地球的許多性質是隨著時間而有單向變化的,在約占地球年齡1/4的漫長的10多億年中,這些條件能否保持不變?運動的方式、性質、規模等能否作完美的比較?
朱夏的同行好友劉光鼎院士,將朱夏對中國大地構造研究所作的理論貢獻歸納為以下五方面:
壹個分界:印支期以前為古全球構造階段,以後為新全球構造階段。“兩個世代,兩種體制”的分野。
兩條鋒線:西部鋒線為特提斯海啟閉和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形跡;東部鋒線為廣義的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的聚斂邊緣。
三次變格:中國大陸與海域經受擠壓、改造、拉張、聚斂和沈降成盆。①印支—早燕山(J3—K1),金沙江縫合、班公湖—怒江縫合;②晚燕山—早喜馬拉雅(K2— ),雅魯藏布江縫合;③晚喜馬拉雅—現代( —Q),印度、青藏碰撞上升,菲律賓板塊俯沖。
四支轉換斷層:太平洋板塊形成於T3—J1,在四支轉換斷層控制下作南北擴張,以致使中國大陸在左旋扭動下,形成NE-NNE向的隆起和坳陷。始新世以後,太平洋板塊轉向西俯沖,以致在中國東部已形成的NE-NNE隆起上,由於左旋扭動形成NE-SW向W擠壓而出現濱太平洋區的新生代地塹系。
五幕演化:①前寒武紀的陸核形成,並向克拉通發展階段;②古生代的古陸拼合階段;③中生代經受擠壓、改造階段;④晚白堊世—中漸新世出現板緣聚斂,板內拉張階段;⑤晚漸新世以來板緣俯沖,板塊沈降階段。
我稱此經典總結為:“朱夏地學五步哲學”,堪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板塊構造理論,長期以來壹直為油氣勘探與研究所應用。
朱夏頗識劉院士之才,寫有《贈石樵》詩贊許:
人天相際在蓬萊,自有仙家降世來。
慧眼回波穿地殼,神拳拆矢護靈臺。
烏紗未浣書生氣,花甲重抒曠代才。
我愧塵凡淪永謫,甘為舊侶醉新醅。
石樵為劉教授之號,詩中蓬萊為他的山東祖籍,回波是指他是地球物理專家,神拳是指他對太極拳頗有研究,烏紗是指當時任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副局長。
“七五”期間,劉光鼎主編《中國海區及領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時,特聘請朱夏院士為高級技術顧問。該圖集獲地質礦產部科技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當時,我任該圖集副主編,有機會聆聽朱夏的指導,受益匪淺。在編圖過程中,涉及到有關東部下揚子地臺與華北地臺碰撞的具體界線問題,曾請教過他。朱夏說:自己不想在會上作報告式討論,那會影響自由交流,歡迎我到他家擺地質沙龍。這就引出壹段朱夏“擺棋子”的故事。
出於運動學的考慮,編圖時將下揚子地臺與華北地臺的分界線確定在膠東地塊的五蓮至青島壹線。我介紹在威海、榮成壹帶見有上地幔物質榴輝巖出露,可否以動力學觀點將界線往北劃至煙臺南—威海—榮成壹帶,東延過黃海,連接朝鮮中部臨津江地槽系。朱夏對此十分重視,說:“我已看過妳數篇文章,註意到最近發現了新情況,待我研究考慮後再定。準備將同濟大學研究生派出去,下幾處“棋子”,在山東、江蘇沿著這條線做些區域調查研究工作,把小吳分給妳青島所讓他去研究。”後來,吳沒呆多久,這個“棋子”便去美國留學了。
從最初的新疆到後來執教同濟,朱夏非常重視人才,既培養又使用,充分發揮“棋子”作用。言教身傳、名師出高徒,成為“車馬炮者”的優秀技術骨幹不乏其人。可謂:弟子眾多、桃李滿園。
朱夏作為世界著名地質學家,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1979年,他以中國代表團團長身份赴荷蘭參加國際沈積學會北海盆地海洋沈積討論會;以副團長身份赴加拿大參加聯合國長遠能源會議。1980年,他赴巴黎參加國際地科聯第26屆大會,並宣讀論文。他還是國際地科聯沈積學會(IAS)特別委員會委員。晚年,他還主編《中國沈積盆地》,作為世界沈積盆地叢書首卷,由荷蘭埃爾寒佛出版社出版。《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板塊構造基本問題》專著也相繼出版。
1983年,朱夏回到久別的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結束了歷時28年的野旅生涯。在上海,他仍為東海油氣勘探運籌帷幄,出謀劃策。早在1980年夏天,在青島匯泉賓館召開的地質部海洋地質工作會議上,他以詩人的浪漫情調,建議用杭州西湖名勝地點冠以東海構造名稱,如今首先進入開發的平湖油田即是他命名的。他為我國海洋油氣事業建立了豐碑!
1990年11月25日,朱夏院士因病久治無效,在上海去世,享年71歲。壹代地質大師、***和國傑出的科學家和愛國詩人與世長辭了!
油蹤紀程:油氣勘查50年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