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為什麽端午節的時候要吃粽子

為什麽端午節的時候要吃粽子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壹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壹。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菇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於“籺”的壹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菇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

有傳說粽子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而早在春秋時期,用菇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我們熟悉的關於粽子的由來,是屈原的姐姐制作而成的。但是普遍的說法都是人為粽子的起源是和屈原有直接聯系的。相傳屈原因為不能接受楚王朝的滅亡,於是就跳沈入汨羅江自殺,為了紀念他,於是就在屈原忌日這天劃船到江中,把裝有糯米的竹筒投放到江水中祭祀他。傳說漢朝建武中期,有個叫歐回的長沙人又壹次在端午節的時候在汨羅江邊散步,突然就看見壹個人,稱自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感謝妳們每年對我的祭祀,但是這些食品都被江中的蛟龍吃了。以後如果還要祭祀我的花,就用楝樹的葉子包裹,用五彩是絲繩纏繞,這樣蛟龍就害怕不敢吃了。從此以後,人們再去祭祀的時候就不用竹筒盛裝糯米了,而是用樹葉和彩色絲繩裹著,包出來的就是粽子。這個習俗直到今天還在延續著。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菇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堿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菇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清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火腿粽子”。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下面這兩個關於粽子的故事就與屈原沒有關系了。話說商代某國國君有兩個兒子,明教伯夷、叔齊。周武王要出兵攻打商紂王的時,伯夷、叔齊兩兄弟努力卻說其不要這麽做,但是沒能成功。後來商朝被滅了以後,伯夷和叔齊不願跟周王合作,便紛紛隱居在陽山,不願意吃周朝的食物,最後活活餓死在山上。當地的居民對他們表示同情,就用五谷做成食物放到口袋裏用來祭祀他們。這種放在口袋裏的食物,就是粽子的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