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壹、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壹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

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壹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

二、氈房

氈房,柯爾克孜語稱“博仔宇”,哈薩克語之為稱“克依仔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點。

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壹直為遊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裏又布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它是遊牧民的重要創造.牧區人民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子蒙在木架上做成。

三、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康巴人就地取材建築的賬房,使自己的房屋與這片土地相依相襯。夏天用白布或帆布制成的帳房,而牦牛毛織成的則適合冬季擋風禦寒。

而在海拔較低的農區,建築材料很豐富,許多房子使用土墻、石墻與木墻結合式的構造幷精心地描繪墻壁、梁檐和門窗。中國藏區發現了兩處新石器時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築遺址。

壹處是於1977年在今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卡若村發現的卡若文化遺址。另壹處是於1988年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中路鄉發現的中路遺址。

四、幹欄式建築

幹欄式建築,即幹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 ,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幹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幹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壹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

五、千腳落地房

流行於雲南怒江、貢山等地。通常在斜坡或靠山處豎立幾十根木樁,上鋪木板或竹篾笆,雙斜面屋頂上蓋木板或茅草。呈長方形,壹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或堆雜物。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墻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壹般是垛圓木為墻,屋頂覆蓋薄石板。

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壹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壹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壹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墻和隔墻,用木板或石板覆頂。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千腳落地房

百度百科——幹欄式建築

百度百科——康巴民居

百度百科——氈房

百度百科——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