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讀《臺北人》

讀《臺北人》

嗨,今天是2021年9月7日,距離上壹次發文已經過去了大半年。

之前沒聽說過《臺北人》這本書,我想如果不是寶寶姐讀書會,我這輩子也不會讀到這本書。

書中分為14篇小說,小說裏講述的都是在那個特定時期由於種種原因去往臺北生活的內陸人的故事,時代背景差不多,但是人物身份各種各樣,人物故事豐富多彩,人物性格各有特點。

作者以這些臺北人為主角展開小說情節,原來作者白先勇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1952年移居臺灣,從臺北人的角度來寫生活,帶我們了解更多關於臺北人以前的狀況。

壹、《思舊賦》

《思舊賦》整篇小說主要通過羅伯娘和順恩嫂的對話從側面講述了李公館長官壹家家道中落、家不成家的變化。

順恩嫂是長官家的奶娘,羅伯娘是仆人,順恩嫂離開多年以後回去李公館看望,房子破舊殘缺,出現在順恩嫂眼前的是壹幅淒涼景象。

從房子後面找到了順恩嫂,才得知長官壹家的現狀,夫人已去世,臨死前覺得冷,與順恩嫂的夢境壹樣,丫頭與養子小王偷了壹箱珠寶跑了,小姐與長官斷絕父女關系後與有婦之夫在壹起過著淒慘的生活,長官出家,少爺從國外回來後現在已是癡呆。

壹家人以前轟轟烈烈、風風光光,現時卻是死的死、散的散,通過仆人的講述,可猜到李公館家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淒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看到開頭對李公館的描述,作為當時的大戶人家,長官應該有壹定功績,家境優越,兒女雙全,兒子還出國讀書,猜想到長官家知識水平也不錯,可到現在的妻亡女散子傻夫出家,現在僅靠年過70歲的老仆人羅伯娘維持著。

順恩嫂作為當時少爺的奶娘,離開多年,還時不時回去看看,羅伯娘作為當時跟著夫人過去的仆人,已經在公館家三十多年,在長官家不如意時並沒有選擇離開,壹直守候在公館扛著。

從這兩個人的選擇來看,李公館家以前對她們應該不薄,她們也很感恩。

壹個好好的家庭為什麽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文中沒有明說,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我想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長官應該是國民黨官僚,國民黨被***產黨打敗後,階層也隨之沒落,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不可逆,長官家的日道中落正是階層衰落的壹個縮影。

二、《梁父吟》

《梁父吟》整篇小說講述了壹個深冬午後,在臺北近郊天母翁寓,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樸公與雷委員回來參加孟養的葬禮。

通過場景的襯托,通過人物的回憶,刻畫了壹個做事正直、性格剛烈、令重如山、信守承諾、忠心愛國的孟養的形象。

孟養臨終前的遺願,希望還是回到祖國,可見愛國之心的深之切。

讀完小說,雖然描繪樸公的邊幅不多,但是同樣也讓人感受到樸公錚錚傲骨的儒將風範。

小說中也穿插了兩代人的場景,出國留學回來的家驥價值觀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響,與國內上壹輩的價值觀有所沖突,但是樸公的孫子壹直在國內受到的教育觀念和上壹輩的比較相似,有傳承有不同,這也是兩代人之間文化發展的必然。

由於自己對歷史理解的不多,所以讀起帶有歷史背景的文學小說往往會感覺到自己很局限,沒有辦法與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去分析和思考。

但讀了這篇小說,發覺白先勇對場景的描述是極其細膩的,對場景的鋪墊又很到位,例如對書房內墻上圖畫和對聯的描述,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主人就是這樣的文雅正直的性格特點。

三人在革命期間的談論和行為表現好有畫面感,讓人仿佛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那個畫面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在腦海裏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所發生的壹切細節,孟養的性格和為人就是在樸公的回憶中體現出來。

看完了之後對樸公和孟養的性格特點有了更深的了解,感覺上樸公成熟穩重壹些,孟養正義感特別強、性格剛烈、愛恨分明,他們都不懼犧牲踴躍參與革命,矢誌不渝承繼中山先生遺誌,愛國情懷永存心中。

寫在後面:最近加入了007寫作社群,沒有很強烈的原因,就是因為無記錄不生活,平時自己也會記錄每天的點點滴滴,所以每周發表壹篇文章或者文字應該可以做到,先完成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