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唐寅的作品,明代中期畫家唐伯虎(唐寅)二十幅繪畫作品賞析

唐寅的作品,明代中期畫家唐伯虎(唐寅)二十幅繪畫作品賞析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這壹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是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壹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整個明朝壹代書畫藝術的演變發展,大致可分為前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但也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替銜接的。

明代中期,院畫勢力日衰,“浙派”也漸趨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躍於蘇州地區的“吳門畫派”。由於此時期蘇州經濟繁榮,各種工商行業發展迅猛,直接推動了文化藝術事業的興旺發達。因此這壹地區成為當地和四方文人聚會的最好場所。“吳門畫派”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吳門畫派以沈周為領袖,文征明繼起,壹時追隨者很多,形成明代後期壹大流派。同時生活在蘇州的唐寅和仇英,也以繪畫著稱於世,和沈周、文征明壹同被稱為“吳門四家”。

“吳門四家”中沈、文、唐三家***同特點是都屬於文人筆墨,仇英雖是職業畫家出身,但畫風受到文人畫家的影響。他們四家的繪畫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他們技藝全面,題材廣泛。所畫山水,既能表現雄偉險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寫清雅秀潤的南方風景。他們運用熟練的筆墨,描寫周圍的園林景物,把表現文人生活題材的山水畫提高到新的水平,開拓了元明清以來山水畫的新境界。由於他們對後世繪畫影響深遠,也被後人譽為“明四家”。中期吳門畫派沈周廬山高文徽明萬壑爭流周臣春泉小隱唐寅山路松聲圖仇英桃源仙境這裏介紹唐寅最具代表性繪畫作品。

唐寅(唐伯虎)像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祖籍涼州晉昌郡。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成化二十壹年(1485年),考中蘇州府試第壹名,進入府學讀書。弘治十壹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壹(解元),入京參加會試。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從此,喪失科場進取心,遊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壹代名畫家。唐寅晚年生活窮困,依靠朋友接濟。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逝,時年五十四歲。

山水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鶩圖》、《春山伴侶圖》、《虛閣晚涼圖》、《杏花茅屋圖》、《春遊女幾山圖》、《秋風紈扇圖》、《騎驢歸思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枯槎鸜鵒圖》、《江南農事圖軸》、《陶谷贈詞圖》、《函關雪霽圖》、《仿唐人仕女》、《畫班姬團扇》、《西洲話舊圖》、《墨竹扇圖》、《杏花畫》等。

明代中期唐寅《落霞孤鶩圖》賞析

《落霞孤鶩圖》,明代,唐寅,立軸,紙本墨筆,縱189.1厘米,橫105.4厘米,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落霞孤鶩圖》絹本大軸,意境清曠。畫面下部繪傍石臨水之閣,掩映於扶疏垂柳間,閣後山巒高聳,山頂雜木豐茂。閣中靠墻立壹桌,上有花瓶古書,壹士人悵望天邊落霞孤鶩,身後侍立壹童。閣下水中壹人在侍弄小舟。畫中垂柳分枝布葉極見功力,畫譜雲"畫樹難畫柳",然而此畫中柳枝用筆緊緊連綿,柳葉布置則疏密得宜。樹幹造型也各具形態,或樹皮爆裂,偃臥如老翁;或盤根錯節,斜倚如壯漢;或樹幹圓渾,靜立如處子。山石皴法以南宋李唐、劉松年為宗,然用筆用墨上已加變化,縝密秀潤。後人亦稱這種皴法為"水皴"。《落霞孤鶩圖》描繪的是高嶺峻柳,水閣臨江,有壹人正坐在閣中,觀眺落霞孤鶩,壹書童相伴其後,整幅畫的境界沈靜,蘊含文人畫氣質。

唐寅此詩正是借王勃得龍王之助,得成大名的典故,慨嘆自己生不逢時,以致懷才不遇。因此,全畫也因了這首題畫詩而染上了濃濃的愁緒。

明代中期唐寅《春山伴侶圖》賞析

《春山伴侶圖》軸,紙本,墨筆,縱81.7cm,橫43.7cm,現藏上海博物院。

《春山伴侶圖》全用水墨,僅壹叟衣袍醮以淡紅色。圖中曲欄掩映,雜樹綻青,春山含笑,高士臨流,給人以陽和日暖之感。山巒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著意於水墨渲染,越發明秀逗人,全圖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畫左上題有:春山伴侶兩三人,擔酒尋花不厭頻,好是泉頭池上石,軟莎堪坐靜無塵。

明代中期唐寅《虛閣晚涼圖》賞析

《虛閣晚涼圖》紙本淡設色,縱59.3厘米,橫31.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繪山麓臨水之處,叢樹掩映中兩間茅屋,壹人安坐,壹童子端茶。屋外有壹木板小橋,樹後山峰用淡墨畫出輪廓,峰巔濃墨苔點。整個畫面用粗筆法,有逸筆草草之感。左上行書題雲:“虛閣臨溪足晚涼,檻前千斛藕花香。蔗漿滿貯金甌冷,復有新蒸薄荷霜。唐寅畫。”鈐“唐伯虎”朱文印。圖上有七方鑒藏印: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太倉陸潤之印、丹徒陳長吉字石逸印、逸廬、徐邦達珍賞印等。

明代中期唐寅《杏花茅屋圖》賞析

《杏花茅屋圖》,明代,唐寅,立軸,絹本設色,縱147.8厘米,橫73.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杏花茅屋圖》是唐伯虎風景畫中壹幅富有生氣的作品。畫中高峻的山峰,疊疊泉流,搖曳的松樹,布置合理,意境清遠,的確能顯示唐寅的才子之風,同時又體現了他那堅實的傳統繪畫功力。山峰高聳,視野開闊。畫面左側山崖陡立,下方巨石盤踞,雜樹濃密,當中是茫茫的江水。巨石林木間兩位高士在小橋流水邊上對立交談。這種高人雅士山林隱逸的主題正是中國文人山水藝術追求的境界,也是文人山水畫的藝術精神所在。

明代中期唐寅《春遊女幾山圖》賞析

《春遊女幾山圖》絹本,立軸,縱122厘米,橫65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畫約作於正德初年,是唐寅的壯年之作。畫作采用全景式構圖,近景是古松草堂,野橋曲徑,桃、杏樹間生,彎路上老者攜杖前行,小童跟隨其後。中景是湖光山色,旖旎秀美;兩葉扁舟,靜泊湖中,各有高士端坐船頭,默然垂釣,其樂融融;山體峻拔,樹木蔥籠,險要處有樓閣矗立,檐角伸張,呈現騰空之勢;壹人憑欄遠眺,似在觀漁舟、賞岸渚風光,陶醉於山水之美,又似在耐心等候友人的到來。遠景湖面平展,草木青翠,極目廣舒,但見遠山延綿向左,右側是險峻山峰,聳入雲端。畫中有詩題曰:“女幾山頭春雪消,路旁仙杏發柔條。心期此日同遊賞,載酒攜琴過野橋。”這首詩點明了畫家邀友同遊春山的主題。

明代中期唐寅《秋風紈扇圖》賞析

《秋風紈扇圖》,紙本,水墨,縱長77.1cm,橫寬39.3cm,今藏上海博物館。

秋風紈扇圖為唐寅水墨人物畫代表作,畫壹立有湖石的庭院,壹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此圖用白描畫法,筆墨流動爽利,轉折方勁,線條起伏頓挫,把李公麟的行雲流水描和顏輝的折蘆描結合起來,用筆富韻律感。全畫雖純用水墨,卻能在粗細,濃淡變化中顯示豐富的色調。畫左上部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借漢成帝妃子班婕好色衰恩弛,好比紈扇在秋風起後被擱棄的命運,抨擊了世態的炎涼。顯然,這是與唐寅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關的。畫中女子壹臉衰怨,或許正是唐寅自身的寫照。

明代中期唐寅《騎驢歸思圖》賞析

《騎驢歸思圖》絹本,淡設色,縱77.7厘米,橫37.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畫峻險山崖、盤曲棧道、急湍危橋、蔥郁林木峰巒崎嶇的溪山深處,壹位敞袍寒士,騎著疲憊的毛驢歸去。山下深澗,又有壹樵夫立於橋上。此畫具南宋院畫風貌,畫面淡設色。用筆師法李唐,剛勁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長拉細, 更顯活潑滋潤,用墨濃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體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為唐寅平生最為得意的特殊筆法繪制:將劈法化面為線,並摻合披麻、亂柴等技法,然後用筆尖中鋒畫出。這種筆法繪畫最為費時,人物線條流暢而有風姿,石法帶水長效,非常濕潤,秋樹青黃,多作空鉤夾葉,畫風近李唐、馬遠。

明代中期唐寅《山路松聲圖》賞析

《山路松聲圖》,明代,唐寅,絹本設色,縱194.5厘米,橫102.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路松聲圖》描繪壹山高聳,有壹泉水自山腰拾級而下,匯入河中。山腳有壹小橋跨泉連接山路,橋上兩人,老者仰首側耳,似聽泉流松聲,壹童攜琴隨後。泉畔是茂密的松林,枝幹虬曲,藤蔓纏身,微風吹過,松濤陣陣。松樹枝葉的畫法,從夏圭中來,但遠比之繁盛、寫實。以細勁的中鋒勾勒,轉折頓挫,不乏法度。山石硬朗,棱角分明,顯然是李、郭的畫法,但不師郭熙的卷雲皴,也不施馬、夏的斧劈皴,而是壹種帶有唐寅個人風格的線皴,較之許道寧的直線皴更為隨意、疏松。勾筆較濃,而皴筆較淡,以濃點分出石的構成和層次,墨色通透而儒雅。山的結體,錯落盤桓,層次清晰,景致優美,而且真實感很強,有北宋全景山水的韻致。這又是他區別於沈周、文徵明之處。因為他經常遊歷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崇山幽壑,而沈、文之大幅山水,往往取之古畫的摹仿。

此圖層巖邃壑,飛瀑流泉。山腰蒼松蔥郁,虬枝老幹,掩映畫面。山下平湖壹灣,清澈見底。壹條崎嶇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澗,以增加畫面的幽深感。壹隱者憑眺倚欄,靜聽松風,侍者囊琴隨後。自題雲:“女幾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裏閑傾耳,便覺沖然道氣生。治下唐寅畫呈李父母大人先生。”後鈐“夢墨亭”、“南京解元”、“逃禪仙吏”。用筆清潤、縝密而有韻味。曾經清內府、梁清標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明代中期唐寅《事茗圖》賞析

《事茗圖》卷,明,唐寅作,紙本,設色,縱31.1cm,橫105.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引首有文徵明題“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鈐“文徵明印”。

“事茗”姓陳,為王寵友鄰,與唐寅交往亦甚密。唐寅以陳氏名號為題作此圖,並將“事茗”二字嵌入題詩中。此圖布局別出新意,虛實相生,層次分明。近景巨石側立,巨石墨色濃黑,皴擦細膩,凹凸清晰可辨。屋舍、坡岸淡雅清潤,屋中主人臨窗品茗,描繪出幽靜宜人的理想化的生活環境。透過畫面,似可聽到潺潺的流水,聞到淡淡的茶香。

明代中期唐寅《王蜀宮妓圖》賞析

《王蜀宮妓圖》軸,明,唐寅作,絹本,設色,縱124.7cm,橫6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王蜀宮妓圖》絹本,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後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唐寅創作此畫,則旨在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壹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頷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賞的藝術特色。

明代中期唐寅《李端端落籍圖》賞析

唐寅《李端端圖》軸,縱122.8厘米,橫57.2厘米,紙本,設色,現藏南京博物院。

此畫其內容就是取李、崔這幾經流傳的風流韻事為佳構,並予以改造,將李端端向崔涯求諒變為當場論辯的畫面,突出地表現了李氏的智慧和膽略。畫上居中坐著、頭戴文生巾(帽)、留八字須得當是崔涯,其倚坐姿勢和面部神情顯示出瀟灑、儒雅的氣息和風度。身邊婢女壹著紅色套裙,壹著白色衫裙,色彩對比鮮明,有層次感。在其右前的是來客李端端,她手持壹朵白牡丹,姿態文雅,楚楚動人,身後是隨從侍女。四女圍著主人,左右上下排列,錯落有致,宛如眾星捧月似地烘托了崔生的主要形象和重要地位。這是此畫構圖特色。唐寅對李端端的運筆如行雲流水,更顯她落落大方地立於崔面前,面目表情沈穩自若,又略露忐忑不安和迫切期盼的心態。她正以白牡丹自比,據理評析。崔涯靜氣安坐,凝神諦聽,內心折服之情思流溢於眉目間,手按著壹卷紙正擬寫或已寫成的新詩。主客的“面目像壹頁書”(沃維提烏思《愛經》),堪可解讀!

明代中期唐寅《枯槎鸜鵒圖》賞析

《古槎鸜鵒圖》紙本。縱121厘米 橫26.7厘米,該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該圖以純水墨寫意法塑造了壹只棲息枝頭,昂首鳴春的鸚鵒形象。畫面中的八哥從用筆、用墨、造型上看都十分到位,描繪生動隨意,仆造化不定得。此圖是唐寅代表作。

該圖又名《春雨鳴禽圖》,畫中以大筆沒骨塗染,塑造了壹只棲息枝頭、昂首鳴春的鶴鵒的優美形象。樹枝勁挺多姿,枝端線條異長,似有微微顫動,枝上有盤藤環繞,旁有新竹叢生,畫面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

畫作右上方有畫家自題的對句詩“山空寂靜人聲絕,棲烏數聲春雨余。

畫幅特別細長,但壹枝半枯的枝條呈“s”型曲折上揚,使畫面顯得豐滿起來。枝條的用筆有抑揚頓挫之感。中部偏上的枝上,用積墨法塑造了壹只正在枝頭棲息、昂首嗚叫的鴝鵒(八哥)。鳥的形象極其生動活潑。口喙用線條雙勾,頭眼、腹背、翅尾、足爪,用大筆沒骨塗染法,色彩略分濃淡,八哥的形體表現十分準確,它那昂首嗚叫的神態,使人如聞其聲,呼之欲出。

整個畫面以禿筆點葉,壹兩條細藤與數筆野竹同枯樹上的老葉畫在壹起,增添了空山雨後幽曠恬靜與清新的氣氛:枯樹的用筆從中部自上而下地畫成,用筆有輕重快慢、頓挫轉折,用墨有枯濕濃淡的節奏變化。樹根部位有幾筆用濃墨寫出的竹子,樹幹上纏繞著蒼勁的老藤。樹身用—乜白”法,恰到好處地傳寫出了樹皮斑駁的質感;整幅作品疏密錯落,層次分明,宛如奏響的壹曲迎春曲,飄響在春日的晴空裏。

明代中期唐寅《江南農事圖軸》賞析

《江南農事圖軸》,明代1504年,唐寅,立軸,絹本設色,縱74.4厘米,橫28.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南農事圖軸》畫中呈現江南水鄉,溪流貫穿,平疇風和,農夫於田中插秧,漁夫撒網捕魚,有人卸擔叫賣,行舟穿橋而過,熙遊往來,壹派江南四月景色。此畫顯現唐寅早歲以細筆作畫,工夫周到,樹叢屋宇,人物舟橋,乃至遠山在望,唐寅畫來,妥貼安穩,這正是專業畫家的本事。畫景自下而上,右左相互錯接,畫中景現於眼前,其意境令人回歸田園,在山村水郭,如聞牧歌,江南佳勝,不必樓臺煙雨,翠綠千頃,自然是詩境,更是文人畫家用意所在,後代評唐寅是融合南北宗畫風,此幅即是壹例。

明代中期唐寅《陶谷贈詞圖》賞析

《陶谷贈詞圖》軸 縱168.8厘米橫102.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精謹秀麗,畫人物、樹石芭蕉與杜菫(約活動於1465-1505)風格相類,完成時間當晚於唐、杜壹四九九年北京初識之時;依筆墨風格,此幅為唐寅三、四十歲間的作品

明代中期唐寅《函關雪霽圖》賞析

明 唐寅 《函關雪霽圖》軸縱69.9厘米橫37.3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崇山峻嶺,積雪巖關,運貨驢騾牛車隊伍,冒寒艱辛跋涉於山路。天空與水面均以淡墨烘染,襯托出雪景清曠蕭疏之氣。近景枯柳雜樹挺立,巖面皴筆不多,以示雪意。此畫筆法變化多端,瀟灑勁利,而其牛車、屋宇、棧橋,皆刻劃細膩。

詩題於右上角,前兩句形容畫作主題內容,後兩句形容春雪初融,行旅之難處。正德二年(1507)唐寅於蘇州府城內北邊築桃花庵,內有學圃堂、夢墨亭,此軸畫上即鈐有“學圃堂”閑章。

明代中期唐寅《仿唐人仕女》賞析

《仿唐人仕女》軸縱149.3厘米橫65.9厘米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雲溪友議》所載,唐人張祜、崔涯以文采名聞揚州,所作詩詞深得眾人贊賞。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求詩,獲贈詩句「揚州近日渾成差,壹朵能行白牡丹」。畫中男子坐於臥榻上,凝視屏風前手持白牡丹的女子,即在描繪李端端與崔涯相晤的情景。

此幀人物造型秀美,舉止安詳,衣紋線條,有著明顯的變化。寫湖石景物,筆勢縱放,與題識的運筆行氣互為呼應。通幅清雋淡雅,已成自家面貌,應是唐寅四十二歲後的作品。

明代中期唐寅《畫班姬團扇》賞析

《畫班姬團扇》軸縱150.4厘米橫63.6厘米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棕櫚樹下,女子手執紈扇而立,為庭前蜀葵道出秋涼寒意,不禁令人生起天涼何需紈扇揚風的疑惑。本幅畫者實有所托,取材自漢代班婕妤(約公元前48-6年)〈怨歌行〉,文末言道:“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唐寅似藉班婕妤遭成帝冷落的典故,自喻失意之情。

人物衣褶運筆靈活,技法已臻成熟,為其傳世的經典人物畫作。題詩款署「征明」,相傳文征明習用「文壁」署書畫,四十二歲後始用「征明」,文、唐同年,故此幅可視為唐寅四十二歲後的畫作。

明代中期唐寅《西洲話舊圖》賞析

《西洲話舊圖》軸縱110.7厘米橫52.3厘米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枯樹、細枝及稯葉,出現顫筆,然布景剪裁,仍覺精警動人。畫上行書題跋,用筆爽利勁拔的風神,為唐寅成熟期的書風。依其中詩語「醉舞狂歌五十年」,成畫時間的下限,可訂在唐寅五十歲時,即壹五壹九年。題詩中的「不損胸前壹片天」,唐寅率真不羈的性情壹表無遺。

明代中期唐寅《墨竹扇圖》賞析

《墨竹扇圖》冊縱16.5厘米橫50.5厘米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竹,以水分調節墨色,形成多層次的濃淡幹濕,在吸水性慢的“金箋”寫竹,水分滲透感倍覺濕潤,正如竹葉承雨,本幅濕氣氤氳,筆墨淋漓,氣韻酣暢,即是壹例。本幅選自〈明人畫扇冊〉第七開。

明代中期唐寅《杏花畫》賞析

《杏花畫》軸縱114.8厘米橫32.3厘米藏中國故宮博物院。

本幅以寫意法繪春杏壹株,由左側右上出枝,先鉤勒主幹,再行皴擦,枝節多用濃墨寫成,畫瓣復加密蕊,雅淡潤厚,無俗艷之氣。學者考證題識內容與書風,推測此幀成畫時間約在壹五壹九年前後。

本幅題識:「新霞蒸樹曉光濃,歲歲年年二月中。香雪壹庭春夢短,天涯人遠意匆匆。」農歷二月會試舉行之際,正值杏花綻開,故唐寅以杏花隱喻科舉舞弊案,慨嘆南京解元的榮耀如春夢般短暫,人生起落在須臾之間。語氣無情緒起伏,當是餘年的平淡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