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圍墻分幾種?哪裏可以找到中國古建築的效果圖?
烏龜型城———蘇州、杞縣、睢縣城。春秋吳都(今蘇州市),位於水網密布的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水道縱橫交錯,水網間有壹個個高出水面的土墩。水網與其間土墩的交錯就像龜背上的紋路。伍子胥築城時仿照龜的形態,街坊布局猶如龜背紋路,城池外形模仿龜背外緣,並在龜頭、龜尾和四足位置分別設置平、齊(龜頭)、盤、蛇(龜尾),閭、婁、闔、葑(四足)門,此城3000余年長壽未衰,傳承著吳越文化。
鯉魚城———泉州。福建泉州是歷史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有水、有魚才興旺發達,古人因天時地利,將城池營造為鯉魚形狀。城外環之以河,就像魚嘴唇上的遊線。若要從陸上進入泉州,就要經過三個水口,都在路與河流的交匯處,水口設塔,以增其勢。
臥牛城———汴京(今開封)。北宋時的東京,外城狀如臥牛,保利門為其首,宣化門(南城墻中最東的壹門)為牛頸。臥牛能鎮水,使之不泛濫成災,故取此形。
葫蘆城———崇左。廣西崇左,三面被左江環繞,為壹個右岸的牛軛狀河堤。元明以來,人們依山形就水勢從中營造了壹個葫蘆城。它取寶葫蘆的靈氣,只有壹條大路從葫蘆口進城,四座城門臨江而開。葫蘆城之內人群聚居,財富聚集,經濟繁榮。
龍盤虎踞城———秣陵(今南京)。萬裏長江穿過平緩的江漢平原,來到金山、鐘山便壹個大轉彎,受山形夾峙形成南龍在此結穴的形勢。南京北瀕長江,號稱天塹。東依鐘山為天然屏障,南接秦淮河使城有通海達江之路。北臨玄武湖,使城區湖光山色相映。聚寶山、覆舟山、雞籠山等小山點綴其間。這樣,在平坦寬廣的長江下遊,江河、湖泊、山岡、丘陵、平原錯落有致,大江回抱,諸山夾峙,如龍盤虎踞,成為七朝古都。
方形抹角城———泰州、臺州。泰州城全城方型,城西北角抹去90度角,成為方形抹角式。浙江臺州府城基本為方形,城西北角抹去90度角,抹角線呈彎曲式。
圓形曲折線———金華城。浙江金華南面、東面臨江,全城圓而不圓、方又不方,其圓形曲折式城墻,依據地形地勢而建。
圓角梯形城———定海城。浙江定海三條水流進入護城河,西北靠山,全城依地勢做成圓角梯形。
四角做圓城———歸德府。歸德城本為方形,但城的四角的90度做為圓弧狀態。
半圓曲折城———廣州。廣東廣州早期舊城,全城城墻為壹座半圓曲折式,周圍都有大河之水作為護城河,11個城門,全都選在河道之間。
橢圓形城———恒春城。臺灣臺北的恒春城,全城為橢圓形,東南西北四面設有城門。
尖角形城———赤嵌城、余姚縣城。臺灣臺北赤嵌城,內城出現三個尖角,壹個圓弧,外城在內城的西北角,做出兩個尖角。浙江余姚縣城,兩個城角為90度,西南有壹座山,建城時將山包在城內,故將城角向外伸出45度角,四面有河水包圍。
曲折形城———閿鄉縣城。河南閿鄉縣城的東半部將城墻建於山中,包入城中壹座山,使城池的四面城墻彎彎曲曲。
壹面曲折城———澠池縣城。河南澠池縣城池基本為方形。但因城池部分建在南北兩山間的平地上,南端城墻故呈曲折狀。
條形城———多倫諾爾城。內蒙古多倫諾爾全城建在東河與西河之間,南北五條比較直的大街,東西二城門,由東西兩河河橋上出入城池。
此外,古代城池還有做成牛眼形、金雞抱卵形、雁陣形、八卦形等等,不壹而足。
不難看出,在古代傳統地理觀念裏,城市是由城墻與護城河圍就的生命活體。城市有各自的體形氣質、靈魂個性,有神經中樞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進行著日夜川流不息的新陳代謝活動,形成了富有靈魂個性的活體,把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城市的生產力、生產技術條件等城市構成要素,融會貫通、捏合揚棄得淋漓盡致,酣暢諧調,高度實現了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統壹———人類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集中展示了城市的靈魂個性,不能不令人自嘆弗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