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山下鄉”說教育
1969年,在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指示下,大量城市青年開始了“上山下鄉”的勞動再教育。
廣大知識青年深入群眾,紮根山村,參與勞動實踐,從壹件件小事做起,培養了意誌,鍛煉的能力,逐步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
不少知識青年最終成長為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在延安培養的兩萬多名知識青年幹部都經歷過這樣的洗禮。
毛主席和壹代領導人是懂教育的,勞動是最好的生活體驗,生活體驗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出生在暖室裏,生活在蜜罐裏,勞動教育越來越少,更別說吃苦教育了。
很多父母都舍不得讓孩子幹活兒,自己吃過的苦不願讓孩子再吃壹遍;
也有些父母,借著耽誤孩子學習的幌子,不讓孩子參與壹點點家務勞動;
還有些父母嫌棄孩子幹的不好,幹脆用孩子。
其實,這都剝奪了孩子生活的體驗,奪走了孩子勞動教育的機會和能力。
想想以前的我們,五六歲學播種,七八歲就能熟練的播種、踢土了,再大些,陪著父母下地,除草、施肥、收秋、打苞米......
我們享受勞動的樂趣,認可自己的價值,體會了勞動的辛苦,知道壹粥壹飯來之不易,才格外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才容易滿足和體會幸福。
其實孩子們能做的事情很多。當孩子的小手能抓起小勺把食物送到嘴裏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吃飯了。
當孩子能拿著襪子套到自己腳上的時候,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了。
孩子可以拿來玩兒的玩具,也可以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
上小學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洗澡,整理自己的房間,學習用品,幫媽媽做家務了。
中學的孩子就應該生活全部自理,幫著出理家庭事務了。
孩子的成長路上,家長不能代勞,我們要做的只是引導、陪伴,給孩子創造生活體驗的機會。
勞動教育,能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道德品質,發展孩子思維、提升智力和創造力,強壯孩子的體格、促進孩子身體健康,讓孩子生活充實,更減輕家長負擔。
讓孩子勞動起來,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