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花瓷的基本介紹
文博界把河南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內鄉鄧窯及山西交城窯、陜西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通稱為“魯山花瓷”。魯山花瓷創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為黑釉瓷系的美化裝飾開辟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出現了絢麗斑斕的窯變效果,開創了馳名中外的鈞窯瓷窯變的先河。魯山花瓷奇妙無比地出現大片彩斑,有的任意點抹,有的縱情潑灑,天機超逸,沒有陳格,表現出大唐盛世的豪邁氣魄,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獨樹壹幟,成為公私藏家的寵兒。
魯山花瓷又名“唐代鈞瓷、黑唐鈞”,因唐代魯山所產的黑
地、乳白、藍斑壹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唐南卓著《羯鼓錄》載:唐玄宗與宰相宋璟談論鼓事時說“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自此“花瓷”或“花釉瓷”作為壹種專指黑地(也有黃、黃褐、茶葉末色地)乳白藍斑的瓷器在古籍中沿用至今,在古陶瓷界壹提到花瓷就想到“唐明皇命名的魯山花瓷”。 歷史上的魯山花瓷曾在中國陶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壹筆;魯山花瓷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高溫窯變釉瓷器,以色彩絢麗、富於變化聞名於世,在我國釉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制瓷業的壹個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