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圍困巴丹半島,麥克阿瑟為什麽拒絕撤離?
1942年1月,8萬美菲聯軍在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的指揮下,退守巴丹半島。整個半島面積約1250平方公裏,西高東低、南北有高山,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聯軍利用有利地形挖壕固守,在麥克阿瑟的計劃中,這個地方至少能堅持半年。
日軍第65師團在本間雅晴的指揮下,尾隨美菲聯軍向巴丹發起了進攻。壹個月的戰爭打得?順風順水?,日軍低估了對手防守的決心和實力,遭到了島上聯軍猛烈的炮火襲擊,甚至有壹個團被圍陷在叢林中達壹個星期之久。
這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首次在陸地作戰中遭遇挫折。與關島、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地的接連失守相比,這無疑是壹場勝利。消息傳到國內,民眾無不歡欣鼓舞,振奮著士氣低落的盟軍,麥克阿瑟與巴丹半島成為了勝利的象征。
美軍在巴丹的頑強抵抗,迫使日軍原本50天攻占菲律賓的計劃成為泡影,打亂了整個?南下?政策的實施,為盟軍在澳大利亞,以及在西太平洋區域建立新防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此,羅斯福和馬歇爾紛紛致電表示祝賀。
短暫的勝利,並沒有改變局勢的惡化,麥克阿瑟憑險據守效果不錯,但也將自己置於壹個?罐子裏?,島上的給養、彈藥僅夠壹個月。唯壹的指望就是美軍的海上補給,麥克阿瑟上島後,幾乎天天向國內索要彈藥、物資,遲遲不見補給到達。
原來,在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中,現有的船只、武器彈藥和兵員,不可能同時滿足兩個戰場的需求,必須有所舍棄。顯然,歐洲戰場的分量更重,這也是補給船遲遲不到的原因。說白了,菲律賓在美國的戰略中已被放棄。
全然不知的麥克阿瑟,壹邊不停要增援、要補給,壹邊給前方將士打氣,?增援很快就到?。時間壹天又壹天的過去,軍方許諾的援助物資和增援部隊始終不見蹤影。他也不再去前線慰問了,因為將士們質問補給在何方時,他無言以對。
但麥克阿瑟決不投降。
1942年2月的巴丹半島,美、日雙方的戰鬥進入膠著狀,雙方的損失都很大。更讓本間雅晴著急的是,由於久攻不下,失去耐心的日本軍部,將精銳的48師和第5航空隊調往泰國,剩余兵力很難發起有效進攻,他幹脆停止進攻,進行心理戰。
首先,將附近民眾集中起來,全部趕往巴丹半島,守軍不得不安置這些難民。要命的是,大批難民也在消耗著本就不多的補給,守軍每名士兵的配額已減少到原來的1/4,饑餓是麥克阿瑟面臨的最大問題,而本間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其次,圍困巴丹,除了每天投下大量的炸彈,還有大量的宣傳品。缺醫斷糧的日子,讓原本戰鬥意誌不高的美菲聯軍,士氣更加低落,失敗情緒彌漫著整個前線。日本東京廣播電臺更是宣傳,美國人把菲律賓人當炮灰,不會有援軍來。
當然,更有效的還是勸降指揮官。但當勸降書送給麥克阿瑟時,他連看都不看,隨手扔在了壹邊。作為久經沙場、將名譽視為生命的麥克阿瑟,無論如何也不會選擇投降。同時,他向羅斯福保證決不投降,在巴丹半島戰鬥到底。
不久,美軍陸軍部正式明確,不再向遠東派遣救援的消息傳來,守軍的失敗情緒迅速被絕望情緒所替代,人們都在質疑巴丹還能守多久?這時,指揮官的表率作用有著巨大的意義,麥克阿瑟向官兵們表示,他和家人都將留下來,抗戰到底。
勸降不行的日軍,再次發起了進攻,壹個月終於突破了第壹道防線,前進了12公裏,退守到第二道防線的美、菲聯軍站穩了腳跟,日軍再也無力進攻了,雙方又恢復了平靜,惡劣的自然環境折磨著雙方士兵,守軍因非戰鬥減員已達到50%。
美國軍方開始考慮撤退,第壹批撤出巴丹的是壹支密碼破譯分隊,他們帶著機器成建制的撤出;隨後,菲律賓總統奎松壹家以及壹些美國高級官員,也鉆入了美軍潛艇逃往澳大利亞。麥克阿瑟再次拒絕了馬歇爾的好意,他和家人堅持留下來。
不管怎麽說,危難之際最能彰顯壹個人的品質。麥克阿瑟在明知遭到?拋棄?,前途無望的情況下,依然與他的士兵們在壹起,是值得稱道的。盡管有些人認為他是在?作秀?,但不容置疑的是,作為壹名軍人和指揮官,麥克阿瑟是稱職的。
大家怎麽看?歡迎留言壹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註?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