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搭不好積木就生氣丟玩具的孩子,要怎麽引導他
我家孩子1歲多的時候,在家搭積木,時常會聽見她著急、抱怨的聲音,“怎麽老是弄不好”,“為什麽它老是掉”,“不要再倒了”,經過這麽幾輪情緒越來越激烈的喊叫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玩具被推倒,被拿起來狠狠丟掉,以及伴隨而來的孩子的哭聲和怒吼聲。
這個時候,我會上前去安慰她,跟她說:“沒事,弄不好很正常呀,妳還小呢,慢慢練習就好了......”
這樣的安慰有效果,但效果並不明顯,孩子還是會沈浸在玩具擺弄不好的情緒裏,抽不出來。她會抱著我壹直哭,而且她會說:“媽媽妳幫我弄好”。
似乎那壹刻,孩子想要的就是玩具按照她的樣子呈現出來,自己弄不好了生氣,那就找幫手弄好,不管怎麽樣,總之就是要馬上實現她的要求,讓她從玩具擺弄不好的失望、生氣中解脫出來。
基於我們對她的這些觀察,我跟她爸爸得出了結論:“這個孩子好強,脾氣還急”。
因此,後來孩子再發生積木搭不好就生氣丟玩具這件事,我們倆也感到習以為常,因為她已經被我們貼上了兩張標簽,那就是“好強”+“脾氣急”。
貼標簽似乎是家長們觀察孩子,判斷孩子性格的好辦法,這為我們找到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壹些原因,“因為她好強,所以她什麽都想要做好”,“因為她脾氣急,所以她做不好就生氣”。
標簽幫助我們做了歸因,有了歸因,我們就覺得“我很了解我家孩子,她就這樣”。
後來我才知道, “她就這樣”,這是家長為孩子的行為找的理由,更是為自己無需做出努力找的借口。潛臺詞是,“她就這樣了,我也沒有辦法” 。
當我發現自己掉入了這樣的思維陷阱後,我開始反思,她真的“好強”和“脾氣急”嗎?她真的就這樣了嗎?
在崔璀《人人都需要的管理術》視頻課中是這樣形容標簽的弊端的: 貼標簽就像是盲人摸象,只摸到了大象腿,就覺得這就是大象的樣子,也就是把局部當成了全部 。而我之前把孩子搭不好積木就生氣丟玩具這單個行為看成了孩子的全部,認定了這是她“好強”“脾氣急”的結果。
有了這樣的思維轉變之後,我開始思考解決方案。孩子搭不好積木生氣丟玩具,我要怎樣才能引導她變得有耐心,引導她允許自己慢慢成長呢?
在《終身成長》中提到,固定型思維的人會產生壹種讓自己表現得聰明的欲望,因此在遇到挑戰時,他們會避免挑戰,遇到阻礙時會輕易放棄。而 成長型思維產生學習的欲望,因此會傾向於迎接挑戰,面對挫折堅持不懈 。
作為父母,我們自然是希望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在簡耕《 遊戲 力養育》訓練營中介紹了壹個幫助孩子處理挫折的方法:
首先讓淚水自由流淌,當妳能關切地傾聽孩子時,眼淚就是天然的療愈劑。
然後選擇壹個可以“輕推”孩子的場景,和孩子壹起慢慢做,幫助孩子提升抗挫力和信心。
輕推就是把孩子推到情緒臨界點,給孩子鼓勵、支持和時間,讓孩子慢慢進步。情緒臨界點即孩子雖然感到害怕、厭煩或生氣等,但沒有情緒崩潰,沒有放棄,還能向前走壹小步,正如我家孩子搭不好積木,壹開始她是著急、抱怨,但她沒有放棄,沒有推倒玩具,那就是情緒臨界點。
現在,我家孩子已經4歲半,雖然她不再經常丟玩具了,但學會了幫助她處理挫折的方法後,當她再次上演相同的事件時,我就可以更智慧地引導她了。
有壹次孩子玩拼圖,她拼出了整個圖片中的壹部分,然後就怎麽也找不到跟拼好的這部分相連的拼圖塊了,找久了就開始著急了,開始哼唧。
這個時候我過去先同理她:“妳的拼圖有點難呢,拼起來不容易吧”。
然後表揚她現在的成果:“妳已經拼出壹些啦,看來妳很認真、很努力地在拼哦”。
有了前面兩步,情緒穩定了,找回信心了,我再繼續“輕推”她,“那妳繼續努力找,壹定可以跟之前壹樣找到的。或者妳可以換個辦法,重新拼壹個新的部分呀。”
今天回想起這兩個事例,我也會不禁感慨,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我就有這樣的智慧去引導她,我相信她現在的自信心和能力會更不同。可 育兒 就是這樣,我們無法讓時間回到過去,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而 作為父母,如果不學習,就可能會錯過正向引導孩子的時間,被自己思維裏的“標簽”局限了孩子的成長 。
《終身成長》中有壹段話我很喜歡,“如果父母真想送給孩子壹份禮物,最好的就是教會他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這樣他們將擁有壹種可以建立和修復自信心的終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