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海軍
朝鮮海軍船艦
1. 龜船:首次出現是在1413至1415年的《朝鮮王朝實錄》中,當時被稱為?戈船?或?蒙沖?
1591年,朝鮮名將李舜臣決定復建龜船,並加以優化改造;次年3月27日,首艘龜船下水,當時搭載有射程介於300至500米的火炮。
戰爭期間服役的龜船有多種版本,壹般長約100至120呎(30至37米),底層結構與板屋船類似。簡單地說,龜船就是在板屋船上搭起壹層拱形頂棚,再加上壹具巨大的錨懸掛在船前。
船首豎立的龍頭能散發出硫磺氣體,有效擾亂敵人的艦隊陣型,並在接近與穿梭在敵艦之間時掩蔽自身;同時可做為心理戰,嚇阻敵軍;同時龍頭也可以容納壹門火炮。
船前懸掛的巨錨下繪有鬼面,錨可以起到撞擊工具的作用。
與標準的板屋船相同,龜船有雙桅和壹對帆;並且龜船也使劃槳加速。這就意味著,龜船的運動不僅依賴風力。龜船另壹項勝過日軍船艦的優點是,龜船能在其船只本身尺寸大小的範圍內轉向。
根據李舜臣的戰術思想,是將龜船當作壹種近距離突擊艦艇:它將劃行直沖敵陣,打亂其序列。緊接著撞擊敵船後,龜船舷側便向四面八方施放壹輪火炮攻擊。因為龜船在作戰時會先拉近距離,再突然撞進敵船陣列,所以日本方面將其稱為目藏船(盲船)。
龜船在玉浦、泗川、唐浦、露梁壹系列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萬歷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中,龜船只有最多6艘投入戰鬥,原因是成本太高且制造周期較長,當時沒有條件組織資源進行大規模制造。
2. 板屋船:朝鮮海軍主力艦船
日本海軍船艦
日本海軍是以安宅船作為主力艦只,搭配關船、小早等小型的快船作為護衛,構成水軍艦隊。
1. 安宅鐵甲船
為出征朝鮮,豐臣秀吉命水軍大將九鬼嘉隆制造鉄甲船,其中最大的壹艘鉄甲船?日本丸?,便是參加文祿之役(日本方面將萬歷朝鮮之役分為兩部分:文祿、慶長之役)編屬於九鬼水軍中的大型安宅船。
原為九鬼嘉隆之旗艦,本來船名為?鬼宿丸?,因為豐臣秀吉看到它雄偉的船姿,為顯示日本國威,故命名為?日本丸?。
九鬼嘉隆吸取了日本舊式的軍船、明船以及歐洲船只的優點,設計制造了壹種全新的軍船。在日式大安宅船的首、尾和兩側,均在原本的厚木板上加鋪薄鐵板,以增強防護能力。
安宅船的特點是體積龐大,約可乘載百人以上的軍隊。戰鬥時僅需數十人的水手便能靈活操作,但航行速度較緩慢,轉向不方便。
2. 關船:介於安宅船和小早之間的中型船只
關船的外形類似小壹號的安宅船,有壹個尖的船艏,但沒有甲板室,兼有沖擊力和速度。日本中世紀時期,海盜利用關船,在航行要道上設立關卡,向過往船只收取保護費,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