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和南陽爭諸葛亮,那麽多年過去了最後誰是贏家?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說的那名“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要如何做解釋,有的人說,如果是在襄陽,那為什麽不說“臣本布衣,躬耕於襄陽”呢?我覺得提出這種說法的也是蠻有意思的,也是比較缺少常識的,為什麽這樣說呢?
諸葛亮是小的時候因為父親早亡,就隨自己的叔叔諸葛玄到荊州投奔劉表的,而襄陽郡是在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分南郡的北部,以襄陽城為治所,設置的襄陽郡,那個時候還沒有襄陽郡,諸葛亮自然不會說躬耕於襄陽。
漢晉春秋有記載:諸葛亮的家南陽的鄧縣,在襄陽城西的二十裏,那個地方叫做隆中。我們來好好分析這句話,這個句是說,諸葛亮的家在隆中,而隆中在南陽的鄧縣,那麽隆中自然是屬於南陽。
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裏,這個只是指明隆中的地理位置,說明隆中離襄陽城近,那顯然是離南陽郡治所宛城很遠了,靠得比較近,不代表就要受它的管轄,這個想必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有很多人說他們學過的都是躬耕於南陽,而不是躬耕於襄陽,其實沒有人說諸葛亮躬耕於襄陽,襄陽說的說法是,隆中三國時期屬於南陽,所以躬耕於南陽,而隆中現在屬於襄陽市,所以襄陽說的說法並不是躬耕於襄陽。
而是諸葛亮躬耕地是在隆中,而如今隆中現在位於襄陽市,而不是南陽市。所以說躬耕於襄陽的說法,根本也是不對的。
有的人認為隆中在漢水南岸,為什麽還會歸屬於南陽郡,而不歸於南郡呢?不是有記載說南陽郡與南郡是以漢水為界的嗎?這個說法有幾個問題:以漢水為界,那個是幾百年前,而秦時三十幾個郡,漢時壹百多個郡,郡與郡之間的交界難道會壹成不變嗎?
那麽多出來的郡又是如何劃分的呢?再者,以某某為界,也只是大概,再者,都過去幾百年了,另外事實上有多個縣就是跨過漢水的,而又屬於南陽郡的,所以這個漢水界的說法也根本站不住腳 ,不足以反駁。
其實,南陽說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忽略了壹個問題,那就是根本沒有什麽記載,說明諸葛亮在宛城的活動軌跡,另外,宛城此時已在曹操的控制,請問劉備如何到曹操的地盤上三顧茅廬呢?這個是很不符合邏輯的。而且臥龍崗這個地名,是極晚才出現的。
徐庶和司馬徽都是潁川人,為什麽會跑到荊州呢?因為中原陷入了混戰,而荊州是相對比較安穩的,而且襄陽城是荊州的治所,雖然南陽郡也屬於荊州,但因為與曹操的勢力接壤,壹直處於混戰之中。
另外那些把,壹看到南陽郡,就直接認定是南陽市的人,這種就無須多言了,南陽郡與南陽市是兩個概念,雖然有大部份重合,但是不是絕對重合,能舉出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樊城,劉秀的家鄉棗陽市,都是先屬南陽郡,後來在現在的襄陽市。
另外在《隆中對》還有壹句話很關鍵,那就是諸葛亮說,天下有變的時候,可以命壹名上將軍(關羽)率荊州之軍向宛(城)、洛(陽),只有諸葛亮身處於襄陽附近的時候,才會如此說。另外根據魏略記載,劉備在樊城,諸葛亮北上去劉備,如果諸葛亮是在南陽宛城,那應該是南下。還有,劉琮投降的時候,劉備是駐在樊城的。
當然,如果南陽宛城說,可以提出更有利的證據,也歡迎回復討論。如果是壹直強調躬耕於南陽的,那就算了,畢竟個人也贊同他是躬耕於南陽,這個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