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校外培訓機構還有生路嗎?

校外培訓機構還有生路嗎?

2021年,是教培人擔驚受怕的壹年。

從今年2月份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工作要點》壹文中,明確指出要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治理。

伴隨而來的,就是各地接踵而至的整改消息——

北京、上海、深圳、江蘇等地推出的課後延時服務;

北京3月開展的線下機構停課整頓;

四川犍為直接關停機構1個月進行審查;

湖南龍山出動160人查封了154加培訓機構;

上海通報兩個教育廣告違規案例;

杭州首次嘗試用大數據來規範培訓機構,並用大數據進行分級;

教育部禁止培訓機構對學前兒童違規進行培訓……

焦慮,不僅成為家長的情緒,更是千千萬萬教培人的寫照。

“機構真的還能幹下去嗎?”

“要不轉行吧……”

眾多憂慮縈繞心間。

那麽,面對整改趨勢,各位教培人又該何去何從?

教培趨勢預測

辦證只是正規化第壹步,真正扼住機構咽喉的是針對預付款和教學內容的嚴管。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辦證雖然折騰,但這是花了心思、花費力氣就能完成的事。

而預付款和教學內容上的限制,不僅將對行業進行壹波清洗,對存活下來的機構更是提出了諸多要求。現在校外培訓機構主要靠培優和拔高作為賣點,也是盈利方向。但是隨著對教培行業教材、教學內容、大綱等的進壹步審查,未來機構定位極大可能將發生改變。

校外培訓機構或將成為校內教育的補充,同步班與補差班極大可能會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這種改革壹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家長培訓焦慮,尊重孩子生長規律。但是對於培訓機構,就不是那麽美好了。

學科培訓中,大家都只能做“同步”、“補差”,競爭上來了,但是教學內容又比較相似。如何在更激烈的市場中爭奪生源,並取得優勢,無疑對機構提出了更多挑戰。

預付款管理,更是如此。都說預付款是教培行業的“原罪”,更是機構“七寸”,壹旦治理,就是傷筋動骨。

為了加強機構資金管理,政府多番嘗試、多次試點。諸如,不得提前收取3個月學費、對教培資金進行監管、“先上學再交費”、按課程進度收取學費、學費碼等等。如果妳現在還沒關註機構資金運轉,那妳壹定要提高警惕了!

接下來教育行業運營最大風險,極大可能是來源於“壹次性只能收取3個月的學費”!壹次收取三個月學費,對於機構直接影響自然是資金周轉困難,現金流不足。而將會間接對機構運營能力有更高要求!

首先,妳的招生能力要更強,才能保證資金鏈順暢。

其次,是對內部成本管控能力要更強。不僅要關註大支出,小成本也要把控到位。而現實中,招生與成本管控恰恰是許多機構薄弱之處。機構不僅苦於招不到學生,更是缺乏成本管理意識。

在行業正規化過程中,招生常態化、經營常態化、盈利常態化是機構企業主應該具備且不斷提升的能力,更是提高機構抗風險能力關鍵。試圖依靠外部招生等快捷手段來達成目標,只會讓機構沈沒成本越來越高。

沒有自主獲客能力的機構,是無法長期存活的!依靠外部招生,只會讓坑越填越大!

教育,沒有捷徑。機構管理,亦如是!

行業面臨嚴管,想要機構能夠長久生存,關鍵在於提高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