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角色都有哪幾種?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醜五大行當。?
1、生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壹。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醜行 簡稱“醜”。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醜、武醜。文醜中又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醜,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醜屬牛,牛性笨,醜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醜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醜笨性又完全不同。
擴展資料: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註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壹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劇壹般用油彩化妝,比較難卸下。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壹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據史料記載,臉譜系由唐朝樂舞大面(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壹,是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所戴面具和參軍戲副凈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醜,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余,少者亦須數十。
‘南昆’裏的神仙鬼怪,壹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壹樣,是和演員壹起出現在舞臺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余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是壹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壹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壹種類型的人物都有壹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壹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壹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的臉譜表示忠勇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壹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壹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裏、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壹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