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福建武平謝氏簡介

福建武平謝氏簡介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謝氏文化,璀燦奪目,光耀人寰。我們謝氏家族歷史悠久,源於炎、黃兩帝,乃炎黃優秀子孫之壹脈。謝姓於夏朝立姓,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同樣久遠,即從周宣王封申伯於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壹帶)受姓開族至今,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裔孫繁衍百余代。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描述謝邑和謝氏狀況的詩句有二十多句,這是全國百家大姓中所罕見的。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分布於現今的河南許多地方外,有壹支遷徙山東,有壹支遷至湖北,還有壹支遷入湖南。戰國時又有壹支溯長江三峽西上遷四川,後又分三支,壹支遷蜀郡,壹支遷雲南,壹支遷貴州。漢代,謝氏移至江浙、江西、湖南等地,其中由河南陳留郡陽夏南遷浙江會稽郡上虞東山等地的謝氏人丁興旺、人才濟濟。晉代,謝氏發展為眾所仰望的名望大族。僅東晉到南朝宋二百多年間,謝家見於史傳的聞達人氏就有百人之多,且三品以上高官者達33人,文韜武略,官宦相系,代多英才,成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顯赫、文化修養最深遠的姓氏之壹。武平謝氏就是這個系脈的後裔。宋理宗時,安公系申伯七十二世孫琚公派任福建邵武知府,因此家族也由浙江錢塘遷入福建邵武黃基堡村,為入閩始祖之壹。琚公有五子:九聰、九明、九原、九升、九嶷,後來九聰公子太寶公在長汀做官(宋榮祿大夫),再由邵武遷長汀,後遷武平,為武平始祖之壹。太寶公在武平發展數代後,其叔九明公之玄孫百五郎公因與兄弟百九郎公情誼較深,也直接由邵武遷到武平象洞光采村:另壹叔九嶷公自邵武黃基堡遷徙汀州寧化,再遷江西石城,後又從石城轉移上杭,定居高陂。其曾孫千壹郎公(申伯76世)又遷武平民主的林榮均營村。還有幾支脈派也在武平發展,成為武平謝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壹是安公系文樂公派由寧化遷上杭黃潭百壹郎公裔法端公,遷徙武平長居開基;另壹是廣東興寧水口安公系逢春公脈翠英公裔遷來武平城關發展;還有壹脈為龍巖適中子榮公系的映鬥公遷到武平中山,開發其祥。這些謝氏家族全是客家人,具有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是優秀客家民系之壹。他們分居在全縣的16個鄉鎮33個村莊。按人口多寡,謝氏在全國百家大姓中居24位,而在本縣各姓中居第9位。主要聚居地為:萬安鄉上鎮、下鎮、賢溪、捷文、小密(***計2900余人);象洞鄉光采(***計1900余人);東留鄉黃坊、新聯、蘭畬、桂坑、背寨、龍溪的象湖、中坊的謝坊和上貴湖(***計1200多人);平川鎮城南(***計200多人);城廂鄉東雲(***計330余人)、長居(***計230多人)、汾水和凹坑(***計300余人);十方鎮葉坑、處明、和平、熊新新塘邊(***計800余人);巖前鎮和安(***計50余人);中山鎮城中、新城(***計1200余人);民主鄉高書、林榮、坪畬(***計420余人);中赤鄉上赤、中赤、平沿(***計400余人);下壩鄉224人;大禾鄉130人。

梁山鐘靈,平川毓秀。在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武平山城,七百多年來,孕育了二十余代、成千上萬的謝氏兒女,現有人口壹萬多人。他們同飲平川水,***耕壹方土,繼承謝氏“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的耕讀傳家文化傳統,發揚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精神,歷代文風蔚起,名儒踵至,湧現了不少風雲人物,有叱咤政壇的榮祿大夫、知府和廳局級領導幹部;有博學多才的進士、貢生、博士、碩士;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作出傑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總經理、企業家。如明、清時代的謝廷耀、謝文富、謝煜、謝和、謝曜、謝翔河,民國時期的謝秉瓊、謝伯镕、謝鳴珂、謝肇齊及建國後的教育家知名人士謝成珂;原省新聞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老紅軍謝畢真,老革命謝掄瓚、謝啟發、謝佑蓮(女)、謝廷珂;原上海市地政局長謝祝珂;原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檢查室副主任謝泰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外交部駐英國大使謝榮生;主任記者、編輯謝海陽、謝軍;教授謝揚光、謝維章、謝總延、謝冠奇及在社會科學諸方面卓有建樹的史學博士謝重光;省三建公司總經理謝耀金;省優秀企業家、省勞模謝瑞英等,都是武平謝氏的典型精英人物。象壹顆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為民族的振興發展、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謝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唐宋時期的謝升卿,公元1225年他登上安南國(今越南)國王寶座。但大多數是明代,大部分是由閩、粵沿海地區先遷臺灣,進而再播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直接遷海外的。我縣遷海外及臺灣等地宗親,大多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去臺灣的,有的就學去美國、加拿大等地定居。目前已知旅居臺灣的有謝化成、謝蘭輝、謝劍平、謝國群、謝國忠、謝進儒、謝生初、謝振南、謝誠美、謝晃炎等***百余人;旅居美國的有謝肇齊子謝行昌、平昌,謝李淑馨兒女謝劍光、絳光、懿光、桐光,化成的令郎謝亮球等。旅居加拿大的有謝掄瓚子女等人。還有的宗親旅居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日本。遷往縣外定居的宗親星羅棋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遷往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的太寶公裔孫,據江西榮勝宗親來信說,現已發展到十多萬人。目前在外工作的主要是建國前後因工作關系遷至各省市的。如旅居北京的謝泰萬、謝壽光、謝小平;旅居大連的謝有問;旅居上海的謝海陽(祝珂子)、謝維章、謝軍;旅居海南的謝祝長、謝楊華;旅居甘肅蘭州的謝維垣;旅居江蘇蘇州的謝羅彬、謝國英;旅居廣東深圳的謝明成、謝春華、謝春昌,廣州市的謝晉光、謝爭光、謝劍光、謝勇東,番禺市的謝明魁,梅州市的謝世龍、謝增祥;旅居江西南昌的謝冠奇、謝文濤、謝英群;旅居湖南長沙的謝世流等等。還有旅居本省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及本市各縣的宗親約計幾百人。

國有正史邑有誌,家族有譜人有傳。武平於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謝氏最早遷入武平的是太寶公,在宋末元初,約於公元1300年左右。在這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謝家遺址勝跡遍武平,家乘譜牒村村有,如武平城南的“謝氏家祠”,始建於明代中季,後經幾次修復,成了全縣的謝家總祠,前後三棟,寬敞無比、巍峨壯觀(現已廢),現保存了“五馬流芳”牌匾壹塊;原“三官堂”到考棚的路坎上有壹“成茂公祠”(原縣賓館址);花崗巖條石建成,威武雄壯,是為念七郎謝成茂所建(現已廢);萬安鄉下鎮村有開基始祖“念公祠"(址在大謝屋,即念壹郎公祠),十壹世祖維達公祠(址在井下窩)、維行公祠(址在大謝屋),十八世祖“偶生公祠”(址在田心裏,即芬齡公祠);上鎮村“爵壹公祠”(址在南門樓);象洞鄉光采村開基始祖“百五郎公祠’’;城廂鄉長居村的“寶樹堂”,十方鎮葉坑村的“謝氏家廟”;熊新新塘邊的“百九郎公祠”;中山鎮新城村的朝陽門謝氏家祠“儒林第”;民主鄉林榮村均營的“千壹郎公祠”;東留鄉中坊村謝坊的“東山世第”……這些是謝氏聚集宗人、祭祀祖宗的場所。典型的祖墓有城廂鄉東雲村長崗上的太寶公墓(現已重修)、伯五郎公墓;凹坑村謝屋灣飛鵝形的成茂公墓;十方鎮熊新村大坪上的百九郎公墓;象洞鄉光采村的百五郎公墓;萬安的維達公墓。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由武平外遷到上杭湖洋、廣東差幹的宗親,他們認定是武平太寶公裔孫,由武平高梧遷上畬,再遷上杭湖洋後,遷廣東差幹的。但他們把太寶公裔成茂公與成竗公(即百九郎公)合二而壹,誤傳了幾十年(有專門考證文章)。而我們開基所在地武平於明、清時期的兩座墳墓仍存,碑文字跡清楚,這是壹個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兩個祖公,不能混淆,現附錄碑文如下:百九郎公碑文是:“元

考百九郎公 大

始祖 謝老 人之墓”,成茂公墓碑文是:”敕封

妣鄒氏壹娘 孺

中憲大夫 公成茂 大

太祖鉅鹿: 謝 之 人墓”。

四品夫人 婆 鐘氏 夫

關於譜牒,武平謝氏幾乎村村都有,壹般都以手抄家譜為主。清朝時,進士謝耀主編的《平川謝氏族譜》算是最大型、最全面的壹部,全書***七卷。民國時期謝氏手抄譜本更普及於民間。長居、均營、朝陽門、葉坑等地的譜本逐趨完善,反映也比較全面。改革開放以後,國運昌隆、文化復興,修譜工作也先後展開,長居明金主編的《謝氏族譜》、中山元昌、熾昌等人編寫的朝陽門《謝氏族譜》,萬安任珂主編的《萬安謝氏簡史》,臺灣德興為象洞編寫的《謝氏族譜》等等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這是歷史前進的裏程碑,是祖輩繁衍生息的勞動結晶,是歷史的寶貴遺產。武平謝氏於2004年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萬眾壹心,通力合作,由觀光主編了全縣的《武平謝氏族譜》。這是壹件慎宗追遠、敦親睦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是壹本反映武平謝氏淵源、文化,縱貫古今的謝氏文明史,在謝氏家族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後祝願:梁山寶樹枝繁葉茂,平川芝蘭姹紫嫣紅。

武平謝氏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