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化工廠爆炸
文|耿慧麗
圖|來源網絡
長城汽車進軍全球的速度比外界預料的還要快。
2月17日,長城汽車和通用汽車***同宣布,長城汽車將收購通用汽車位於泰國羅勇府的制造工廠。雙方計劃在2020年底完成交易和最終移交。該協議尚需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批準。
這是繼1月初長城汽車與通用達成協議,將收購通用汽車位於印度塔裏崗的工廠之後,長城汽車再次收購通用汽車在海外的制造廠。通用汽車的去全球化步伐和長城汽車的加速全球化步伐壹樣幹脆利索。
此次收購完成後,泰國工廠將成為長城汽車海外第三個、全球第十壹個全工藝整車制造基地。和其他以出口銷售為主的中國汽車同行相比,在外海接連布局生產基地,建立生產、研發、銷售、售後等產業鏈“壹條龍”的長城汽車,全球化布局已經進階到2.0階段。
收購現成的
長城汽車提供的資料顯示,選擇收購通用的泰國羅勇府工廠,“主要是看重工廠的整車和發動機生產能力、本地化團隊運營能力,以及其優勢的地理位置”。
通用羅勇府汽車制造廠占地81.81萬平方米,有員工1500余人,最大年產能13.5萬。自2000年投產以來,泰國羅勇府工廠作為區域制造中心,已生產了近140萬輛汽車。發動機工廠占地2.2萬平方米,員工近400人,2011年投產以來已生產40萬臺發動機。
通用羅勇府工廠生產的車型為雪佛蘭科羅拉多和雪佛蘭開拓者,兩款車型均為工藝先進的車型,對生產線的要求較高。此外,羅勇府工廠擁有壹支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本地團隊,對當地市場有較深的了解。
在講究規模經濟、高投入的汽車產業,如果有現成的現代化工廠可以“撿漏”,顯然比自己投建工廠更劃算也更高效;而想要真正實現全球化,打造本地化團隊是重要壹環。在情況不熟悉的海外市場,擁有壹支成熟專業的本地化團隊,同樣比自己從頭摸索要高效得多。
同時,羅勇府工廠位於泰國自由貿易區,享有諸多稅收優惠和出口貿易優勢。
進軍東盟
和此前進軍印度市場壹樣,長城汽車進軍泰國,同樣是看重當地市場的增長潛力,以及輻射周邊的地理優勢。
市場方面,擁有7000萬人口的泰國雖然沒有印度那樣的人口紅利,但在東盟國家中,泰國GDP總量居第二,近年GDP增速都保持3%-4%的良好增速,2019年略低壹些,GDP增長2.4%。近兩年,中國投資房客紛紛到泰國買房,從中可以看出外界對於泰國經濟的看好。
值得註意的是,泰國市場對皮卡和SUV需求較強,由於政府的稅收優惠和柴油補貼,皮卡壹直是泰國汽車市場的主導,且由於近年泰國經濟復蘇,SUV市場份額也有所增加。皮卡和SUV正是長城汽車多年聚焦的優勢領域。
此外,泰國政府近年也通過調整消費稅、鼓勵外商投資新能源汽車等政策,推動該國緊跟全球電動化潮流,並規劃到2036年其新能源乘用車保有量達120萬輛。這也和大力推進“新四化”戰略的長城汽車不謀而合。
得益於地理區位優勢以及開放的經濟政策,泰國壹直是東盟市場的橋頭堡。汽車行業是泰國最重要的行業之壹,占2018年泰國GDP的9%,也是泰國最大的出口行業,占出口總值的15%。2019年泰國汽車產銷201.4萬輛,出口100.6萬輛,占壹半。
產業配套方面,“泰國擁有世界壹流的汽車制造和供應基地,且擁有低成本生產優勢”。據媒體報道,東盟十國中,泰國是最大的汽車制造國和出口國,被譽稱為東盟汽車樞紐,是除了中國、日本和韓國以外,亞洲最重要的汽車銷售暨生產大國。
多達16?個國際汽車品牌在泰國設廠生產組裝汽車,泰國國內有近千家汽車零配件廠。鑒於汽車是泰國最大的出口行業,該國擁有大量的汽車行業工人,涵蓋了汽車生產的每壹環節;泰國有29所大學和學院有汽車、機械工程培訓項目,可提供大量的專業人員。
作為東南亞最重要的經濟組織,***有10個國家、6億人口的東盟,國民生產總值超2.6萬億美元。2018年,東盟主要六國的汽車銷量已經達到337萬輛。有分析預計,到2020年底東盟地區汽車銷量可超過400萬輛。
深入日系車“腹地”
東南亞市場,多年來壹直是日系車的“後花園”。上世紀70年代,日系車開始布局東南亞市場,目前占東南亞汽車市場份額的70%左右。
以泰國為例,早在1962年和1964年,日系車企日產和豐田就開始在泰國設立合資企業,在當地組裝生產線。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日系車已經在當地根深蒂固。在泰國乘用車的銷售量排名中,前五名都是日系車,豐田市場占有率第壹,接近三成;其次為本田、馬自達、日產和三菱。
和印度市場壹樣,後來者中國汽車品牌想要立足,免不了要和已經占據市場主導優勢的日系車“正面交鋒”。和日系車相比,不管是技術實力,品牌形象,當地產能布局和銷售網絡以及國際化經驗上,近年才開始拓展東南亞市場的中國汽車品牌都處於弱勢。
此前,即便是通用、福特、PSA等國際巨頭,也未能在東南亞市場打開局面。在近年吉利、上汽、五菱、長城等通過當地收購建廠再次進軍東南亞之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已經刮過壹輪進軍東南亞的風潮,但由於海外市場經驗不足,重銷售輕售後,惡性競爭等原因,紛紛吃了敗仗。
《日本經濟新聞》曾評論:“說實話,中國車企很難對日系車企造成威脅。不過,泰國和其它國家都在積極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對於中國車企來說會是個機會。”
日本媒體的分析或許過於悲觀,?“只有全球化才能生存”的強烈“求生意誌”,執行力強、高效團結、機動靈活的中國車企做事風格,以及低成本生產經驗、更為豐富的國際化經驗,都是中國汽車再次進軍東南亞的底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