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知名藥企高管離職

知名藥企高管離職

來源/思齊俱樂部

作者/Felix Yao

高管去民企似乎是壹種 時尚 ,有種錯覺,沒有去民企的高管似乎落伍了,如今的中國醫藥海洋,波濤洶湧,善弄潮兒勝。

① 9月15日,前默沙東吳瓊加入藥明巨諾,擔任高級副總裁兼CCO職位;

② 9月4日,前諾華中國總裁尹旭東離任;

③ 8月31日,前GSK副總裁、呼吸業務部負責人王虹離職;

④ 8月26日,前諾華腫瘤事業部負責人甄誌誠離任;

⑤ 8月19日,前吉利德科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離任;

⑥7月24日,前諾華腫瘤實體腫瘤事業部負責人田禹離任;

⑦7月21日,嘉和生物藥業宣布,聘任陳文德為首席運營官(曾任羅氏 副總裁);

⑧7月中旬,天境生物聘任朱益飛為首席商務官(曾任楊森BUhead)。

① 4月9日,前北京泰德總裁孔泰離任;

② 4月2日,前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加入億騰醫藥任首席運營官;

③ 3月25日,前默沙東中國腫瘤事業部負責人牟艷萍加入上海艾力斯,任首席執行官。

(如有疏漏,請高管海涵)

都是行業領軍人物,高管離任潮,外企或民企,不僅僅是壹個選擇。

高管去民企是壹種流行嗎?實則不然,如今外資藥企處境猶如壹個蘿蔔兩頭切,高管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猶如夾心餅幹,難以發揮其自身優勢。

壹方面,國家醫改進入深水區,藥品集中采購成為常態,中國外資藥企非專利藥品貢獻比重較大,故高管鮮有乾坤挪移之術起死回生。另壹方面,外資藥企合規愈發嚴苛,需要合規更勝於業務本身。

除以上原因外,多家跨國藥企總部應該對中國醫藥產業發生快速變革,難以理解,總以為是“中國人”在說謊,故更多外資藥企的壹把手都改派外國人,現在老外回流中國潮開始。

中國區老大的調整,也加速了管理層的進壹步變革,高管回流民企。這與前些年中國醫藥市場高速發展背景下,高管本土化需求相去甚遠。

除了高管在外資藥企面臨的挑戰外,從外部環境來看,政策壹方面對非專利藥物的集中采購加速,另壹方面對國產創新藥物的鼓勵,尤其是國產創新藥企的扶持,這二者形成鮮明對比。

經過前幾年創新藥企的未雨綢繆,創新藥的研發、臨床快速推進及加速獲批,部分創新藥物面臨商業化運作,創新藥企業老板希望借助外企高管的職業經歷、經驗成功運營產品,這也是外企高管所具有的創新藥運營優勢所在。

行業內有壹句話,從外企到民企會水土不服,尤其是高管,鮮有捱過壹年的,這似乎是壹個職業魔咒,畢竟在醫藥行業幾十年,成長為全球藥企中國區管理層,呼風喚雨,萬人膜拜,怎麽在小小民企就玩兒不轉呢?

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擁有者原因:

企業擁有者原因比重較高,畢竟請外資藥企高管都是6位數起的薪酬,企業擁有者希望性價比好,希望能看到雇傭成果,尤其是短期內見到起色。

大部分高管適應需要壹定時間,企業業務沒有向好發展,這也是很多高管“壹年內離開”的原因。

此類現象矛盾在前幾年更加突出,尤其是醫改並未進入穩定期,醫改依然在逐步推進,醫藥市場走向不明朗,企業擁有者需要高管給予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建議,但是大多數高管很難完成這個使命,畢竟預測政策趨勢還是有困難的。

與企業擁有者匹配性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性格、文化以及職業習慣等,這些雖然不構成高管離任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壹定壓力之下,這也許會成為高管離開的導火索。

2、高管心態原因:

高管的心態未調試到最佳狀態,也會應驗“壹年離開”魔咒,尤其是那些沒有做好準備,就從外企到民企的高管。

外企與民企之間差異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很充分的準備,難以適應。

有幾個方面需要註意:

首先,文化差異極大,大多數外資藥企文化強調團隊作戰,績效為先,民企可能要考慮個人因素更多,尤其是領導的決策。同時也要考慮融入企業文化,與現有團隊的融合與***處,畢竟主要部門都是老板的肱股之臣,牽壹發而動全身。

其次,高舉高打向落地務實轉變,外企是花global的錢辦事,預算都是全球統壹規劃,而民企花費是企業擁有者或投資人的利潤,這壹點差異較大。

再者,放下身段,既能五星級酒店頭等艙,亦能快捷如家二等座,這些需要極大勇氣和挑戰。

3、企業困境與高管能力匹配性原因:

如果以上兩點從主觀因素考慮,那麽,匹配性則是“壹年魔咒”的根本。

其實民企與外企根本不同在於造血機制,外資藥企花著global的錢,辦著中國的事兒,不需要造血,背靠全球大樹好乘涼,而民企本來就是global,需要制定企業生存策略,自己造血、輸血,稍有不慎關乎生死。

外企在中國生意好壞無關生死,只要給總部講好故事,如果總部故事聽膩了,大家都是職業經理人,換個企業,升職、加薪繼續開始新職業生涯。

因此,民企對外企高管的需求也不壹樣,很少需要花架子,裝門臉,相反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業績是企業最根本需求,很多創新型藥企,背後都是投資方,商業運營的成功關乎企業的生死。商業成功畢竟不是壹朝壹夕,壹人之力可以實現,我們看到大多數高管很少能快速轉型成功,都需要壹個蛻變過程。

如果用壹句話總結,外企高管去民企,需研究老板,放下身段,交付結果。

壹波壹波的職業偶像,行業標桿,趨之若鶩去民企,讓我們曾經拯救世界患者的夢想,越來越遠。

尤其對現在的外企職業經理人沖擊特別大,在外企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去民企嗎?或者說終極目標就是民企嗎?曾經在年會上,要攜手***創 健康 中國,拯救疾患,為中國患者奮鬥終身的老板,都去了民企,我們該如何自處?

壹家心腦血管頭部外資藥企,大區經理轉崗到區域市場,因為多年的行業銷售經驗,擅長的是客戶管理和銷售業務,面臨諸多不適,困惑於如何抉擇:內部轉崗銷售培訓經理,或供職其他頭部藥企大區經理,或者民企銷售總監。

結果很難想象,中層管理者是否選擇去民企時所產生的糾結,遠遠多於高管,尷尬源自未來遇到職業困境,是否還得再回外企?不如繼續留在外企,最終選擇了壹家頭部抗感染外資藥企。

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清晰的認識到,理想是美好的,但是通往實現理想的道路是艱難的。真正讓妳撐下去的,最初是“喜歡、追求抑或是夢想”,到了最後,最有說服力的是薪資報酬。其實不是妳變了,而是妳更清醒的認識了這個世界。

也不是高管們丟失了夢想,只是他們對世界認識的更早,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