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數學《分數的意義》教案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說壹說、分壹分、畫壹畫、寫壹寫、折壹折、塗壹塗等體驗中理解單位”1”,感受什麽是分數,進而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單位”1”的建立
學具準備:學具袋(圓形紙片1張、長方形紙片1張、壹分米棉線1根、水蜜桃圖片5個、火柴棒12根、同壹樣式的紐扣8個)
教學過程:
壹、單位“1”的意義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數字1。
師:這是幾?表示什麽?能具體說說可以表示1個什麽嗎?
學生回答(1個蘋果、壹張白紙、壹根繩子、壹群羊、壹個學校的全體學生……)
師:對於數字1如此豐富的意義,老師可以給它加上引號,起名叫作單位“1”。
師:取出學具袋,倒出其中的學具,分壹分、說壹說,哪些能用單位“1”表示?
評:開門見山教學單位“1”,突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單刀直入式的導入無疑是本課亮點之壹,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其分壹分、說壹說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師:我們可以把單位“1”怎麽分?
師:以前我們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數,研究“分數的意義”。(教師板書課題)
師:用以前所學的分數的知識,分妳手中的單位“1”,妳能得到哪些分數?
學生操作,組內交流,各組推薦匯報。
教師提醒學生註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對不準確的地方要加以修正,尤其要強調“平均分”,盡量做到不要重復別人的發言內容。
評: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教師將幾種學具材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操作用分數表示,既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又在不知不覺中為新知的構建架設橋梁。
二、研究分數單位
師:妳們想研究別的分數嗎?
教師出示1/○
師:這是分數嗎?妳會讀嗎?它有什麽特別之處?
師:請大家拿出12根火柴棒,分壹分、說壹說,看看可以有多少種不同方法來表示1/○ ?
學生操作,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1/2 →6根、1/3 →4根、1/4 →3根、1/6 →2根、1/12 →1根。
師:妳又發現了什麽?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麽多知識!
評: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猶如壹枚枚石子投進蓄勢已入的湖裏,激起了層層漣漪,讓學生在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中自主探究、積極合作,足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行雲流水般的分數單位的教學全無例行公事,思路閉鎖,空間狹小之嫌。正所謂“靈感總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三、深入研究分數的意義
教師出示○/○
師:猜猜看,老師想讓妳幹什麽?
教師出示要求:
分壹分(選擇合適的學具表示這個分數)
畫壹畫(用簡單的圖形來表示這個分數)
折壹折、塗壹塗(選擇合適的學具,用折疊、塗色的方法表示這個分數)
說壹說(組內互相說說這個分數)
學生動手操作、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各組推薦學生匯報……
評:遵循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規律,問題設計得精且極具開放性、挑戰性,以豐富的操作實踐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註重學生感性認識,學生真正在“做數學”。
師:關於分數的知識,以前我們學習過壹些,在課前我們也通過自學課本、查閱資料、請教別人,妳現在知道多少分數的知識,能告訴老師嗎?
學生回答……
師:讓我們看看數學書上專家是怎樣說的?
學生看書、圈劃、摘讀,組內交流。
師:什麽是分數單位?我們剛才研究了嗎?35 的分數單位是什麽?有幾個? 7/12 、11/20 呢?
評:教者註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熏陶。在設計時,教者註意到學生自我獲取信息能力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課前自學課本、查閱資料、請教別人,了解分數的有關知識,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分數的寫法
師:從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已經知道同學們會讀分數了,想寫嗎?
師:會寫的請到黑板上在任意位置任意寫壹個妳喜歡的分數,比壹比,看誰寫的規範好看。(學生壹擁而上,在黑板的上上下下寫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分數。)
師:生活中人們常用分數來進行描述。誰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妳是怎樣理解黑板上這些分數的?妳願意說哪個就說哪個?
學生匯報……
評:教者不再將黑板視為教師神聖的領地,把板書的權利回歸學生。黑板上每個分數後面都藏著那句經典的概念,學生的交流無不是將已經獲得的主觀印象投射在所寫的分數中,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學生的求異的心態無時無刻不讓其他學生處於活躍的互動之中。
師:妳覺得誰寫得規範好看?寫分數是要註意什麽?分數有幾個部分?能結合具體分數說說各個部分表示的意義嗎?
評:生成性的課堂評價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強烈地撥動著思維之弦。
師:下面請同學們練習寫分數,比壹比誰寫得規範好看?任務是8個。
學生在寫分數的過程中教師突然叫停。
師:數壹數,妳寫了幾個分數?妳能用剛學的分數說壹句話,讓大家猜壹猜妳完成的情況嗎?
師:對於分數的意義妳還有什麽不懂的可以提問。
學生質疑,學生解答,教師補充。
師:關於分數的知識妳掌握的情況如何,妳能用今天學習的分數的知識說壹說嗎?
(如果學生說出類似5/5 這樣的分數)
師:這是壹個特殊的分數,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將繼續研究。
評:學以致用,在應用中賦予數學活力與靈性,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所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評:
縱觀本節課,有以下特色:
1、淡化形式,註重實質
分數的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講是壹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設計淡化形式,註重實質,壹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過分刻意地去體現數學教學的嚴謹性,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性來體現教學的嚴謹性。整節課教師都沒有將“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幹份,表示這樣的壹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嚴密、枯燥、抽象的話語塞給學生,但是整節課徹頭徹尾都緊扣“分數的意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苦心經營,匠心運作。
2、源於生活,回歸生活。
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同時數學又必須回歸於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本課設計註意到數學的教與學緊密聯系生活,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充滿意義,註重現實體驗,力避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體現生活中教學相長的互動關系,大膽改革教材的例題呈現方式,“跳出教材教數學”。
3、強調合作,知識增殖。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課設計做到均衡學生差異,組建合做學習小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多些成功的體驗,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壹個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對所在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負責,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合作中完成任務,沒有把學生當作所謂新教學方式的道具,實現知識在交流中增殖,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4、以人為本,註重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了數學教學的目標指向:適應並促進學生的發展。本課設計時註意從學習者的角色去分析學生,以了解什麽知識是學生最需要的,什麽學習方式是學生最喜歡的,積極尋求以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識。
5、註重體驗,培植興趣。
學生學習的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本課教學中的說壹說、分壹分、畫壹畫、寫壹寫、折壹折、塗壹塗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了樂趣,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