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區的歷史變遷
宣武區是秦國統壹後的薊城所在地,“安史之亂”時,幽州即在今宣武區內。遼南京在幽州城基礎之上擴建而成,金中都在遼南京基礎上擴建而成,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外城建成,宣武區大部分地區被圈入於外城之內。由於宣武區處於進出北京的西南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成為農、商、手工業產品集散的重要場所。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的擴大,逐步形成商業、文化繁榮的市肆,留存至今的壹些街巷名稱,如菜市口、煤市街、果子巷、珠寶市等,就是當時各種專業市場的名稱,可見這裏商業、飲食、服裝業的歷史淵源。現存北魏時期的天寧寺塔、唐代的法源寺、遼代的牛街禮拜寺(清真寺)、明代的先農壇等文物古跡50余處,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驅與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歷史活動遺址,記載了宣武區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宣武區是戰國燕都薊城所在地,遼、金、元、明、清歷代均為京都壹部分。元、明、清以來,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宣武區處於進出京都的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成為農、商、手工業產品集散的重要場所。
關於北京的起源,人們的註意力或許更多地集中到了房山琉璃河燕國故城,卻忽略了與琉璃河同時興起,並經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考證為今日北京城肇始之地的宣武區廣安門壹帶。
北京在三、四千年前,沼澤遍地,河網密布。當時從中原北上的道路只有壹條,就是先沿太行山麓北行,經由北京後大路分岔。房山琉璃河和宣武廣安門都是位於這條必經的道路上。廣安門壹帶鄰近永定河,依傍著高坡薊丘,又處在50米等高線上,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同時分封了兩個諸侯,召公在現房山區琉璃河建立了燕國,而黃帝的後人(壹說為帝堯之後)則在燕國故城東北部建立了薊國。北京地區由此而興。春秋時期,燕盛薊衰,燕國吞並了薊國,由於對薊國地理位置的看重,把薊定位燕國都城。根據酈道元《水經註》的記載,對照歷史上北京河湖水系的位置以及考古發現和有關資料,當時薊城的位置在今宣武區廣安門壹帶。燕城漸漸湮廢,薊城卻壹直沿用,直到公元938年遼朝於此建陪都,城址並無變動。金朝在遼陪都的基礎上保留北墻,擴建其東、西、南三面,改稱中都。至此,薊不僅作為今日北京城的發祥之地(3040余年前),而且是北京在歷史上真正建為國都的開始(840余年前)。現在由廣安門往南的這壹段二環路正是當年金中都的中軸線,大安殿(相當於請代紫禁城的太和殿)原址就在其上。為此,宣武區委、區政府在1995年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的活動中,在今廣安門立交橋東北壹冊的濱河綠地上建起了“薊城紀念柱”,作為代表宣武區的壹座城市雕塑,侯仁之教授所撰《北京建城記》壹文也鐫刻在柱前石碑上。
元代以後,在北京的城市格局變遷中,薊城之地始處於郊外。從明中葉起,這個包括“宣南坊”在內的薊城故地,大部分又劃入城內,仍然是百姓聚居的地區,其中壹部分地段的人口密度為京城之冠。從此,“宣南”壹詞就取代了人們記憶中的那個“薊”的稱謂。
2010年7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北京市政府關於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