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和實質是什麽?

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和實質是什麽?

自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美國在處理臺灣問題上開始轉向執行壹種在承認壹

個中國原則下的雙軌政策。即壹方面承認世界上只有壹個中國,中華人民***和國是中國的唯

壹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壹部分,並在此基礎上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三個公報。另壹方面,

美國政府又企圖以各種借口保持與臺灣的所謂"實質性"關系,繼續有條件地介人臺灣問題

的解決。美國在美臺關系的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隨著美國政策的轉變和美中關系的正常化,

美臺關系在這壹時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6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開始重新考慮其對華政策,並著手緩和與中國的關系。導致美

國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國的力量日益強大,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中壹個不

可忽視的力量。美國不得不承認以往孤立和遏制中國的政策已經失敗。其次,美國面臨蘇聯

在全球範圍和各個領域的巨大挑戰。為了遏制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美國需要借助中國來平

衡力量格局。中蘇關系的惡化也使美國領導人相信,與中國建立反對蘇聯擴張的戰略關系是

現實和可行的。第三,美國長期陷人越南戰爭之中,損失慘重卻又難以自拔。美國領導人認

為,由於中國是越南反美鬥爭的主要支持者,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有利於結束越南戰爭,可以

使美國"體面地"脫身出來。正是為了遏制蘇聯和在亞太地區收縮力量的需要,尼克松政府

終於邁出了緩和中美關系的步伐。從這時起,美國調整對臺政策就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議事

日程。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是前蘇聯陣營瓦解,隨後不久

前蘇聯解體,40多年的東西方冷戰終於結束。受到劇烈變動的國際形勢的影響,美國對華

政策壹直搖擺不定,中美關系也隨之出現重大的波動。在國際形勢變化和中美關系出現波動

與挫折的背景下,從布什執政後期到克林頓執政換間,美國調整對臺法政策、提升美臺關系

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結果是終於導致了1996年3月的臺灣海峽形勢的緊張。

美國加強與臺灣的政治和軍事關系,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的考慮。(1)冷戰結束後美

國對華政策正處於調整過程中,中美關系也是壹波三折,動蕩不定。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認

為打"臺灣牌"可以牽制中國,有利於用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2)當前美國亞太安全

戰略的中心是保持地區的現狀穩定。美國認為,加強臺灣的防衛能力,向中國大陸施加軍事

壓力,可以阻止中國大陸對臺灣使用武力,從而避免兩岸沖突導致整個亞太地區不穩定(3)

美國認為,加強與臺灣的政治和軍事關系可以更好地維護和促進美國在臺灣的經濟利益,如

通過武器銷售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巨大好處。從目前各方面的情況看,美臺政治和軍事關系加

強的趨勢還將繼續下去,問題只是在於以什麽樣的速度和規模進行、以及可能達到什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