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作用式減振器和單向作用式減振器有什麽區別?
1、作用原理不同
雙向作用式減振器指減震器內外兩個筒,活塞在內筒中運動,由於活塞桿的進入與抽出,內筒中油的體積隨之增大與收縮,因此要通過與外筒進行交換來維持內筒中油的平衡。
單向作用式減振器在缸筒的下部裝有壹個浮動活塞,(所謂浮動即指沒有活塞桿控制其運動),在浮動活塞的下面形成壹個密閉的氣室,充有高壓氮氣。
2、構造不同
雙向作用式減振器有內外兩個筒。
單向作用式減振器只有壹個筒。
擴展資料:
汽車上使用的減振器有雙向作用筒式減振器、充氣式減振器和阻尼可調式減振器3種。
雙向作用筒式減振器壹般由4個閥,3個缸筒、兩個吊耳和1個活塞及活塞桿等組成。
工作缸下部的支座上裝有壓縮閥6和補償閥7。流通閥和補償閥的彈簧較軟,較低的油壓即可使其關閉或開啟。壓縮閥和伸張閥的彈簧較硬,需要較大的油壓才能開啟,油壓稍降低立刻關閉。
其工作原理是當車架與車橋作往復相對運動,而活塞在缸筒內往復移動時,減振器內的油液在通過閥上窄小的孔隙於兩相互隔離的內腔間往復流動,由於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及液體分子的內摩擦形成了阻尼力,從而將車身振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被油液和殼體吸收,然後散入大氣。
阻尼力與通過油液通道的截面積、閥門彈簧剛度及油液的粘度有關。
車輪上跳時,減振器受壓縮,活塞相對缸筒下移,於是工作缸下腔容積減少,油壓升高,油液經流通閥流入工作缸的上腔。由於上腔被活塞桿占去壹部分空間,上腔增加的容積小於下腔減少的容積,故還有壹部分油液推開壓縮,閥流回儲油缸5、
這些閥對油液的節流便形成對懸架壓縮運動的阻尼力。車輪下落時,減振器受拉伸,活塞相對缸筒上移,於是工作缸上腔油壓升高,流通閥關閉,油液推開伸張閥流入下腔。
同樣,由於活塞桿的存在,自上腔流入下腔的油液不足以充滿下腔增加的容積,在下腔產生壹定的真空度,這時儲油缸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流入下腔進行補充。此過程閥的節流作用形成對懸架伸張運動的阻尼力。
充氣式減振器由壹個缸筒兩個活塞、壹個密封圈,兩個閥組成。
工作缸內裝有工作活塞和浮動活塞,工作活塞在上,浮動活塞在下,將工作缸分割為三部分。浮動活塞下部與缸筒間形成的密閉氣室內充滿高壓氮氣,浮動活塞邊緣處的大斷面O形密封圈,將浮動活塞上方的油液與下方氮氣分開。
工作活塞上設有能隨活塞運動速度變化而改變通道過流面積的壓縮閥和伸張閥,兩閥均由壹組厚度相同、直徑不等、由大到小排列的彈簧鋼片組成。
當車輪相對車架運動時,工作活塞在油液中往復運動,使工作活塞的上、下腔之間產生油壓差,之後壓力油推開壓縮閥或伸張閥來回流動。由於閥對壓力油產生較大阻尼力,使振動衰減。由於活塞桿的存在而引起的缸筒容積變化,由浮動活塞上、下運動來補償。
阻力可調式減振器缸筒內裝有活塞,活塞中部孔內又裝有空心連桿,空心連桿上端固定在氣室下殼上,在空心連桿內還裝有柱塞桿及柱塞。柱塞桿上端頂靠在彈簧座及膜片上。於彈簧座和柱塞桿之間裝有彈簧。空心連桿的下端靠近活塞上表面處做有節流孔。
阻力可調試減振器用在彈性元件為空氣彈簧的懸架上。工作時,隨著汽車載荷增加,空氣彈簧內氣壓的升高,與之相通的氣室內氣壓也升高,並壓迫膜片下移直至與彈簧產生的壓力相平衡為止。膜片下移時還會對柱塞桿及其下端的柱塞施壓,使之下移。
當柱塞相對空心連桿上的節流孔位置達到開始封堵起,節流孔的通道截面積開始減少,因此通過節流孔的液體量減少,即增加了油液的流動阻力。當汽車載荷減少時,柱塞上移,節流孔的通道截流面積增大,減少了油液的流動阻力。
百度百科-減震器
百度百科-減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