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演說家單簧管——交響樂知識系列之十四

演說家單簧管——交響樂知識系列之十四

——交響樂系列知識之十四

老侯

這是迪斯尼的《幻想曲2000》,這段音樂采用的是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樂曲以單簧管獨奏開始,奏出壹個上升音階,當音階上升到最高音符時,壹個放任不羈的主要主題迸發出來。

而在《單簧管波爾卡》中,單簧管奏出的壹連串半音階,把人內心的歡快表露得淋漓盡致。

時而憂郁,時而歡快,在單簧管來說,卻表現得遊刃有余。它高音區嘹亮明朗,中音區富於表情,音色純凈,清澈優美,低音區低沈,渾厚而豐滿,是木管樂曲家族中應用最廣泛的樂器之壹。

所以,在管弦樂隊中,單簧管有“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戲劇女高音之稱。

圖片

單簧管是木管樂器,它是由前面的笛頭、笛身和喇叭口組成。

它聲音比較沈穩,有壹種特別高貴典雅的氣質。

單簧管在樂隊中,屬於木管樂器組。單簧管在國內被人們習慣地成為“黑管”,而在香港、臺灣等地區則稱其為“豎笛”。

單簧管好的材料通常由非洲黒木制作,通體烏黑,鑲嵌著銀光閃閃的按鍵。發聲原理是通過氣息吹動吹口處的固定簧片,配合下唇適當的壓力,薄薄的簧片尖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而發出柔美的音色。

第壹個將單簧管引進交響樂樂隊的是18世紀的德國曼海姆樂派。

圖片

單簧管。

但是,早先它的形象不是這樣的。單簧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號角和風笛,壹般認為是從壹種類似豎笛的單簧片樂器蘆笛演變而來。

最初的單簧管是歐洲古代的壹種叫做蘆笛的樂器,呈圓柱形,沒有按鍵,也沒有喇叭口,只有七個音孔。

根據德國巴伐利亞樂器工藝博物館記載,近代的單簧管的前身為“沙呂莫管”(Chaulumeau)。這是壹種無鍵的圓柱管樂器。

第壹個改革這種樂器的人是德國的壹位樂器制造師,名叫約翰·戴內。1700年左右,他在樂器管上安裝上了兩個鍵子和壹個喇叭口,這就是最早由戴內改革發明的兩個鍵子的單簧管。從此,便打開了單簧管演化的進程,後經巴托爾特將樂器管身延長,並增加第三個鍵子。

德國樂派創始人約瑟夫·比爾在樂器上安裝了第四個和第五個鍵子,增加了四個音。

1791年,法國單簧管演奏家、巴黎音樂學院器樂教授,格紮維埃·勒費福爾給這壹樂器增添到第六個鍵子。

至此,從戴內到勒費福爾,歷經壹個世紀,單簧管完成了從原始到現代的演化進程。單簧管的演奏技巧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就在這個時期,莫紮特創作了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並且首先將A調單簧管應用於樂隊。

熟悉音樂的人能聽出這個旋律被電影《走出非洲》采用,用來描繪非洲草原上的景色。

幾乎與此同時,德國曼海姆樂派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塔米茨父子大力發展了單簧管樂曲藝術,小施塔米茨更為單簧管創作了二十余首協奏曲。

單簧管常用來表現擬人,形容某種形象。

在《彼得與狼》裏面,單簧管就形容壹只特別大的貓,然後很可愛,但是又有壹點詼諧的感覺,還有犯壞的感覺。

單簧管也用來描摹人物的內心,像單簧管《茶花女幻想曲》,非常細膩地完成了劇中人物的詠嘆。

單簧管的聲部更像是壹個花腔女高音,非常高亢,非常有技巧性的那種花腔音。

今天我們能聽到如此優美的半音階單簧管樂曲,應該感激前人對樂器不懈地改造。

備註:此文為交響樂知識系列微視文字版。全片25集。

下壹篇《大嗓門銅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