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指的是什麽時間
“十五期間”指的是“十五”計劃期間,即2001—2005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
2001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確立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線。
生態建設、環保、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視。更多關註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更加註意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擴展資料:
壹、實施背景
“十五”計劃是21世紀的第壹個五年計劃,其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國際上,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壹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難得的機遇,WTO所推行的市場經濟運行體制有利於我國加快市場化改革進程,全球性的資源配置有利於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產業升級。
隨著中國經濟與國際逐步接軌,中國經濟越來越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例如如何控制擴大開放所可能帶來的經濟風險,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對金融安全的關註,怎樣改革政府的管理體制和進壹步轉變其職能使其與世界接軌都成為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二、計劃制定
2000年10月,中***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2001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十五計劃”是中國新千年第壹次置身於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經濟計劃。
“十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統壹的原則,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步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
百度百科-第十個五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