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濱海島嶼地區堆積物中的地下水

濱海島嶼地區堆積物中的地下水

濱海平原地區通常是海相與陸相交錯沈積的地帶,其巖性壹般為砂、粉土、黏土及含有較多有機質的淤泥。地下水的化學成分也具有大陸淡水與海洋鹹水混合過渡的特征。

圖9-18 濱海鹹淡水關系示意圖

1)在濱海平原的近海帶,海水在水壓作用下進入沿海的含水層中,與陸相沈積層中的低礦化淡水混合。由內陸向海洋方向鹹水層逐漸增厚,地下水的礦化度逐漸增高,水化學類型也呈現有規律的過渡。這種混合過渡因淡水不斷地由地下徑流得到補充而達到相對平衡,形成淡水與鹹水之間的動平衡界面,如圖9-18所示。當淡水補給量較大時,這壹界面在平面上向海洋方向稍稍移動,而在垂直方向則向下移動;當淡水補給量較小時,則向相反方向移動。

濱海地區過量抽取淡水地下水,使鹹淡水界面向大陸移動,將會引起鹹水向內陸入侵,使水質惡化。在美國、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包括我國東部沿海壹些地區均已出現海水入侵問題,並造成嚴重後果。為了防止海水入侵淡水層,目前國外普遍采用地下水回灌方法,把淡水註入含水層,造成淡水壓力水墻,起到阻擋海水繼續入侵的作用。我國上海、天津、杭州等地也已采用地下水人工回灌,並收到壹定效果。

2)在濱海地區,由於海進海退,海相與陸相交錯沈積,淡水含水層與鹹水含水層相間出現。深部承壓水,因補給來源較遠,壹般常為淡水。

如上海地區第四紀海陸交替相松散地層厚達300m,如圖9-19所示。150m以上為濱海相和河流三角洲相的黏性土層、砂層,夾有薄層的陸相黏土和細粉砂層;150m以下是河流相砂礫層和湖相黏土層交替組成。根據第四紀覆蓋層的水文地質特征,大體劃分成壹個潛水含水層和5個承壓含水層。其中第Ⅱ、Ⅲ承壓含水層埋深在75~150m,含水層厚20~30m,水量大、水質好,為上海地區地下水主要開采層位,這兩個含水層的開采量之和占總開采量的85%。天津、滄州以東的濱海地帶,在地表以下250~300m之間有3~4個水質很好的承壓含水層,承壓水頭可高出地表成為自流井。

圖9-19 上海地區水文地質剖面示意圖

3)濱海地帶的砂丘、砂帶或砂島上,砂層透水性好,大氣降水大部分滲入地下,遇到下部埋藏的鹹海水時,就堆積在鹹水面上,並在繼續的滲透過程中,把鹹水排擠於淡水周圍,於是在鹹水面上部便形成了淡水透鏡體。淡水透鏡體的水位高於海水面,距海越遠,淡水層也越厚,在其交界面上,二者以擴散作用進行混合,但混合速度緩慢,又經常有大氣降水補給,故淡水透鏡體得以長期存在,如圖9-20所示。

圖9-20 沿海砂島中的淡水透鏡體